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
试验中心养殖的红斑。
张海发
曾经,石斑鱼被认为是一种不可被驯养的野生鱼种。但是经过十多年的科技攻关,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主任、海洋生物学博士张海发带领他的团队,不仅先后在大亚湾畔实现了对石斑鱼的人工繁育、杂交育种,如今又研发出了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成功实现将石斑鱼从大海搬进陆地厂房里养。去年开始,这一养殖技术正在民间推广。5月27日,“惠州海洋行”采访团专访了张海发。张海发认为,工厂化健康养殖将成为海洋养殖的一条新路。
2003年
全国率先攻破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
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主要以石斑鱼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大亚湾海域名贵又经济的海水鱼类展开人工繁育和健康养殖。
“大亚湾海域的海洋渔业资源种类非常多,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石斑鱼是其中名贵性、经济性比较有代表的鱼类。1998年以前,石斑鱼的人工繁育是空白的,渔民在养,但所有苗种是天然捕捞的野生鱼苗。”张海发介绍说,随着时间推移,石斑鱼野生鱼苗越来越少,从天然海域捕获野生鱼苗的数量已经不能支撑石斑鱼养殖需求,急需在人工繁育方面取得突破。因此,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他和他的团队重点以石斑鱼人工繁殖为突破口开展研究。
2003年,张海发和他的团队在全国率先成功攻破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使得石斑鱼产业发展掀起了浪潮,石斑鱼产量逐年萎缩面貌才得到改观。
2009年
实现石斑鱼杂交新品种批量生产
“在人工繁育取得突破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针对其育种、品种改良做了大量工作。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已着手石斑鱼育种,选取的方向是杂交育种。”张海发说,经过一路探索,历经坎坷和曲折,他们终于在2009年取得重大突破,首先实现了石斑鱼杂交新品种批量化生产。他们研发的两个石斑鱼杂交新品种——— 青龙斑和虎龙斑,都非常有经济优势,很快被众多的养殖企业及养殖户养殖。
“原来石斑鱼养殖都是纯种,2009年后,养殖品种多被杂交石斑鱼替代。”张海发说,据推测,如今市面上的石斑鱼养殖市场中,杂交石斑鱼已经占据80%以上。而且,杂交石斑鱼出来后,在养殖环境并不是很理想、养殖面积没有扩大的情况下,全国石斑鱼养殖总产量翻了一番。以广东为例,2009年以前广东的石斑鱼年产量是2万吨左右,现在已达到4万吨左右。
张海发说,如今他和他的团队针对杂交石斑鱼育种还在继续深入开展工作。“杂交育种是一个漫长的研究过程,需要长时间沉淀才有成果,相信未来还会有新的突破。”
如今
渔业养殖摆脱环境影响
“现在,有些渔业资源逐步在衰竭,不少品种已看不到了。老百姓在这种水环境中开展养殖,病害太多,很难取得好的养殖效果,可以说养殖户多处于一种焦灼状态。”张海发称,近年来海域天灾也较多,如赤潮、寒潮等,对养殖生产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改变上述现状,摆脱渔业养殖“靠天吃饭”的困境,从2003年开始,张海发和他的团队就着手研究工厂化水循环技术,把鱼搬进了“厂房”里养,即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
“当时设计规模很小,就120方水。后来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改进提升,到现在为止,所有车间、培育池全部转换为循环水了。”张海发说,2009年他们研发的这一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循环水常年保持干净、清澈,水质非常好,使得鱼儿完全摆脱了外面水质变化的影响。
张海发说,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最大的约束就是土地问题,因为建设厂方需要土地,此外运营成本就是电费。据测算,养一斤鱼大概2~3元电费。“但这些成本都是可以通过养殖成活率来弥补的。现在网箱养殖石斑鱼大概只有40%的成活率,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就更少,但水循环养殖成活率达到90%以上。”
见闻
两层楼高海水过滤塔24小时运转
在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记者看到了该中心的工厂化健康养殖系统。只见两层楼高的海水过滤塔24小时不停运转着,为旁边的几间亲鱼培育车间提供源源不断的纯净海水。而在亲鱼车间内,几十个硕大的鱼池里,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石斑鱼循着人工水流游弋着。有的鱼池内培育着几万尾的石斑鱼苗;有的鱼池内养着十几条体长接近1米、年龄五六岁、体重达近百斤的成年石斑鱼。
“水循环养殖完全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规模大小可以自由调整。”张海发建议,大亚湾渔民在转产转业之路上,各渔村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建设工厂化养殖企业或合作社,甚至各村各户也可建设家庭作坊式循环水水产养殖。
张海发说,虽然目前尚未有渔民利用水循环养殖,但近年来,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正在我市悄然兴起。据介绍,目前惠州地区有工厂化健康养殖厂3家,其中位于大亚湾和惠阳良井的两家工厂,均是去年刚启动,是直接使用或在其团队指导下使用这一技术。
专访
张海发:避孕药养鱼是误传
记者:从1998年开始,关于“避孕药养鱼”的说法甚嚣尘上,如今民间仍有许多人对此将信将疑。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依据?
张海发:这个说法缺乏科学根据,有点无稽之谈。避孕药养鱼,它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促进作用?渔民是可以通过这个获利还是其他?避孕药是雌激素,对鱼的生长没有什么促进作用;从经济上,养殖业也承受不起。这个说法没有依据,这应该是一种误传。
之所以误传,可能是有人将一种在鱼苗培育过程中使用的雄性激素理解成避孕药了,因此以讹传讹。在苗种培育生产过程中,有一种雄性化处理,有用到一些雄性激素。打比方,罗非鱼的雄性个体明显生长快,而雌性个体生长速度慢。一条鱼的能量是有限的,罗非鱼几个月大就开始繁殖,如果过度繁殖,繁殖的能量分配过多,生长的能量分配就少,后面就不长个儿了。而雄性个体则一直长个,我们现在吃到的罗非鱼一般都是雄性个体。因此,在苗种阶段,会用雄性激素对鱼苗做一些处理,诱导其性别分化,保持雄性个体的比例,但后面养殖阶段是不会用的。这也仅仅是在鱼苗鱼种阶段才会使用,后面生产过程是不需使用的。养殖过程差不多一年,这个过程中,药物代谢早就没有残留了。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