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位于武汉市南郊的江夏区鲁湖“国家级鳜鱼良种场”繁育基地,刚刚送走了一批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客人”。10名水产学院的大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这里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生产实习。
“以前在书上看到的关于人工繁殖鱼苗的技术流程,感觉很简单,不过是催产、授精、孵化什么的。经过1个月的生产实践,发现原来这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很有大有门道!”皮肤晒得黝黑的队长于国波感慨道。他回忆:“每天早晨7点吃完早饭,穿上雨靴,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在繁殖场师傅的带领下,拉网、选亲鱼、配制催产药、打针、挤卵……当然,最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数鱼苗的孵化了,鳜鱼苗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如果水质达不到要求,很容易造成苗种大量死亡,造成严重损失。”
据了解,鳜鱼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中的一种,其肉质细嫩,刺少肉多,味道鲜美。唐朝诗人张志和在其《渔歌子》写下的着名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赞美的就是这种鱼。目前,鳜鱼的经济价值较高,达到20多元1斤,但是由于其喜清新水质,溶氧的要求很高,且终生肉食性,所以养殖难度较大。
“第一批催产,鱼苗孵化过程中死了很多。大家在渔场师傅的及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分析问题、总结经验,第二批成功孵出了40多万尾鱼苗,成活率也达到90%以上。”大家在实习日志中这样写着。鱼苗孵化过程中,学生们像呵护小孩子一样精心照料,每天喂食、控制水质、监测溶氧、检查寄生虫、清除病弱个体……
由于鱼苗繁育的季节性很强,并且隔两天就要值一次夜班,所以在整个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大家虽然感觉非常疲劳,但能够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女生在闲暇时会帮厨,或者帮男生打扫寝室、整理内务,这种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却有家一样的温暖。”
繁育基地的负责人对学生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作为全国一流的名优种苗培育基地,‘学生娃儿’1个月的劳动带来了鳜鱼的丰收,按照市场价格4公分的鳜鱼苗是1.4至1.5元每尾,利润还是十分可观的。”
据了解,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大三学生前往全国各地渔场进行生产实习,此次共向北京、湖南岳阳,湖北黄冈、荆州等地派出19各小组,希望学生们通过生产实践,对鱼类生产的主要环节以及水产业现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