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美国罗非鱼产品进口来源(蓝色点为美国消费市场,红色点为供应市场)
在美国,中国大陆的冷冻罗非鱼片价格,远低于其他供应市场而被国内从业者所诟病。以2014年出口美国的冷冻鱼片年平均价格来看,前5个主要供应市场中,中国大陆每磅价格为2.19美元,而印尼为3.06美元/磅、中国台湾为3.23美元/磅,泰国为2.86美元/磅,厄瓜多尔为4.93美元/磅。对比之下,中国大陆的确处于最低价位。
但分析数据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低价位是推动中国大陆成为全球最大罗非鱼供应市场的主要因素,同时也让罗非鱼成为美国人最爱食用的水产品之一。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罗非鱼的低价定位。
图2 1992-2014年美国进口冷冻罗非鱼片来源及平均价格(1000磅、美元/磅,来源:USDA)
价格对供应量的影响
美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罗非鱼进口市场,从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进口罗非鱼产品,主要产品形式为条冻罗非鱼、鲜鱼片和冷冻鱼片三种类型。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印尼、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是美国进口罗非鱼产品最多的市场,占总量的93%。
罗非鱼在美国被称为“90年代的鱼”,因为美国的罗非鱼消费量从1990年的几乎为零起步,到2014年进口罗非鱼产品约23.1万吨,其中冷冻鱼片16.5万吨,条冻罗非鱼4万吨,鲜鱼片2.6万吨。
从美国农业部的数据可看出,美国在2012-2014年的3年里,其罗非鱼产品进口量基本维持在23万吨,折合罗非鱼原料鱼近60万吨,其中中国大陆约提供45万吨,占比75%。中国大陆在1993年时才开始对美国出口条冻罗非鱼,1995年出口冷冻罗非鱼片,然后2002年时冷冻罗非鱼片的出口量超过条冻罗非鱼。也就是在2002年,大陆对美国的罗非鱼出口总量超过台湾,成为全球最大的供应市场。
下面主要从冷冻鱼片的数据变化来分析价格对供应量的影响。从图2可以看到,1999年之前,台湾的冷冻罗非鱼片(2.03美元/磅)具有价格优势,价格低于印尼(2.2美元/磅)、厄瓜多尔(2.2美元/磅)和泰国(2.18美元/磅)等主要供应市场,但高于大陆(1.83美元/磅)。当时,台湾出口美国的冷冻鱼片量为607.6万磅,占美国进口冷冻鱼片总量的55%;而印尼为252.7万磅,大陆为165.2万磅(低价位让大陆对美出口量由1998年的8.4万磅增至165.2万磅),泰国为25.3万磅,厄瓜多尔为12.4万磅。
2000年,大陆的价格优势便开始体现,冷冻鱼片每磅仅1.78美元,而其它4个产区的价格都超过2美元/磅。因此,大陆对美冷冻鱼片出口量在2000年时超过台湾,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冷冻鱼片供应市场。如图2中所示,1999年至今大陆的冷冻罗非鱼片价格始终在5大主要供应市场中处于最低价位。但与此同时,造就了目前美国市场上约90%的冷冻鱼片来自大陆这一地位。
图3 1992-2014年美国进口罗非鱼总量变化(1000磅)
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
据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2013年美国人年均消费罗非鱼1.43磅(约合0.66kg),位于美国人最受欢迎十大水产品的第四位,次于对虾、三文鱼和罐头金枪鱼。而在2003年,罗非鱼还仅位于最受欢迎十大水产品的末位,人年均消费量为0.53磅(约合0.25kg),主要是因为美国人迷信深海鱼油,和金枪鱼、三文鱼、鳕鱼等海鱼相比,罗非鱼缺少海鱼所含的深海鱼油。
由于过度捕捞和需求量增大,随着鳕鱼、鲑鱼等白肉鱼资源的衰竭,价格越来越高,市场缺口越来越大。而罗非鱼鱼肉白色、无小刺、无腥味、味道柔和的特点,恰好顺应欧美人以白肉鱼为主导的传统嗜好和烹调形式,欧美等国家地区都把罗非鱼选为鳕鱼、鲑鱼的理想替代鱼。
从图3来看,2001-2007年美国罗非鱼进口量增幅较大。为了评估价格对进口量的影响,该时段我们需要分为两部分:
一是2001-2005年,罗非鱼产品形式主要为条冻罗非鱼,期间的价格区间为0.44-0.56美元/磅(主要供应市场大陆、台湾的价格为例),而1992-2000年期间的价格区间为0.46-0.79美元/磅。
二是2006-2007年,罗非鱼产品形式主要为冷冻罗非鱼片(2004年、2005年冷冻罗非鱼片成为条冻罗非鱼之外的第二大产品,分别占进口总量的32%、41%,因此其价格对消费者也会有影响,见图4)。以大陆为例,2004-2007年期间价格基本在1.37-1.39美元/磅,而2003年之前的价格大多维持在1.47美元/磅以上。
因此,可以大致判断2001-2007年期间由于价格低廉,美国人对罗非鱼产品的需求量开始增加。另外,根据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统计,2007年时美国人年均罗非鱼消费量由2003年的0.53磅增至1.14磅。
对比2008-2013年期间的美国罗非鱼人均年消费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六年间两者几乎呈负相关,见图5。2009-2010年冷冻鱼片价格处于6年间的最低价,人均消费量出现增加,但由于2009年美国仍处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消费低潮,价格的较大幅度下调并未带来较大的消费增幅,2010年因经济开始恢复,消费量也出现上调。而2011-2013年间,消费量要么随价格上涨而下滑,要么随价格下跌而上涨。
图4 美国进口三种罗非鱼产品在总量中的占比变化
图5 2008-2013年罗非鱼消费量与价格对比
提供独特的产品
总结而言,低价位更能让生产者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也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种现象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予以解释:上面也谈到,在欧美市场罗非鱼是被定位为鳕鱼等白肉鱼的替代品。与此同时,美国本土的斑点叉尾鮰和越南的巴沙鱼同样也是白肉鱼,所以消费者对罗非鱼的需求具有弹性,当价格偏高时,就会减少消费。因此,罗非鱼作为替代品,低价位更容易获得竞争力,并能让生产群体获得更大的收益。
如图6所示,当价格适当下滑时,会导致所销售的数量增加,总收益并未随价格的下滑而减少,反而有些增加(除去重叠的部分,阴影B>阴影A),表明低价位可以扩大消费量,并带动生产规模的扩增,意味着对产业发展有推动作用。
另外我们也发现,鲜鱼片市场比较特殊(因为地缘关系,鲜鱼片主要由靠近美国市场的中美洲国家供应),其进口量在2005-2014年期间基本维持在5000-6000万磅(约合2.31-2.77万吨),表明消费量非常稳定。以主要供应市场洪都拉斯的鲜鱼片价格为例,期间的价格区间为2.85-3.62美元/磅,几乎每年价格都有上涨。所以,上述的观点不足以解释这种现象,但可以用经济学理论来分析鲜鱼片市场。
如图7所示,当消费者高度认可罗非鱼鲜鱼片时,市场对其需求就会缺乏弹性。可以看到价格上涨时,尽管会导致所销售的数量减少,但总收益仍随价格上涨而增加(除去重叠的部分,阴影A>阴影B),表明适当提高价格能带动生产行业的发展。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能提供让消费者较为认可且相对缺乏替代的罗非鱼产品,那中国大陆的罗非鱼同样可以以高于目前价位的价格销往美国市场。因此,我们需要给消费市场传递一个信息,告诉他们大陆的罗非鱼有多么独特,而不仅仅在于价格。
据悉目前有国际采购商计划在海南打造罗非鱼BAP四星认证产品(加工厂+养殖场+饲料厂+种苗场),BAP认证是美国市场上影响力最大的第三方认证。如果能顺利推行计划,海南罗非鱼将有望成为全球第一个BAP四星认证产品,这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卖点和宣传机会。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