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川区三泉镇畜牧兽医水产站工作人员在某猪场饮用水源处发现金黄色透明见内脏的小鱼,体内发着暗蓝的荧光,体长约十几厘米,长尾、无脚爪,凝是小鲵幼体,需待进一步考证。4月17日,区畜牧兽医渔业局水产工作人员前往三泉镇实地考察,在溶洞约400米处找到一只透明的“棒头鱼”,继续深入洞穴,几番周折才发现一只长出脚带着透明尾巴的“棒头鱼”。
经查检相关资料,初步认定“棒头鱼”为红点齿蟾幼体。这是我国著名的两栖动物学家刘承钊教授于1956 年,曾在南川县大河坝仙米洞中最早发现物种,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蝌蚪在洞穴中生活的蛙类,特产于包括金佛山在内的渝东鄂西地区,为研究喀斯特溶洞地质演化历史、溶洞穴居的珍稀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真实样本,希望加强保护,让千百年来留给人类的这一宝贵自然遗产、珍稀的特有的‘宝贝’,能够永远存活下去。
红点齿蟾,拉丁学名Oreolalax rhodostigmatus,英文名ed-spotted Toothed Toad。类别:两栖纲,无尾目,锄足蟾科,齿蟾属。为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重庆、贵州、湖北等地。红点齿蟾幼体蝌蚪,生活在海拔范围为800至1800米无光的山涧溶洞内,以水藻等为食,身体几乎透明,经1~2年完成变态,成为一只色彩斑斓的红点齿蟾成体。此物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