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日前,位于定海长白岛上的高科技对虾养殖基地正式投运,首批1000万尾虾苗入住连体大棚,预计这批虾苗住进这个“自动化洋房”3个月后,就可以起捕上市,将销往长三角地区。
据介绍,去年起至2019年,浙江广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投资1.38亿元,引进沙滤、排污、自动投饵以及Bio—floc生物絮凝等先进大棚养殖技术,打造总占地面积为1000余亩的对虾清水养殖产业化项目。目前,该对虾养殖基地已经投资了2000万元左右,今年还将再投入3000万元左右。
“首批虾苗是从海南运过来的,现在只有米粒大小。”浙江广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波告诉记者,经过三个月的养殖,对虾长度达到10厘米左右,就可起捕上市,亩产量可达4000公斤以上。“现在,我们打算一年养三茬。”他说,等到条件成熟后,可以达到一年养四茬。
“虾苗入住连体大棚后,工作人员进入大棚前都必须更换工作服,做好鞋子的消毒工作。”徐波介绍,这是为了保证对虾能在一个较为干净的环境下生长,减少外界环境对对虾的影响,以保证对虾的食品安全。此外,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基地还实现了自动化投喂和自动化水底监测等。
让对虾喝上“好水”一直是徐波考虑的问题。“养殖对虾的水,必须经过海水沉淀、消毒、深化、沙滤四道工序。”他说,在养殖池底部,有个集污坑,这里将对虾的粪便及饲料抽出,经过过滤槽中的活性炭、过滤网,进行24小时过滤,过滤好的清水将再次放回到养殖池,固体污物则会自动进入污物池。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公司已为这套“对虾养殖池抽滤式循环、集污、排污装置”申请了专利。该对虾养殖基地试验的另一个新项目纳米增氧,也正在申请专利。
“多个项目可以申请专利,离不开科研团队的努力。”徐波坦言,目前,公司聘请的管理人员学历最低的为本科,大部分以硕士、博士为主。“过段时间,他们将分组包干一块养殖塘,进行比赛。”他说,亩产量、创新管理、食品安全事项、病虫害防治、科技含量均纳入考核指标,与年终收入挂钩。
日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工作站已落户养殖基地,是我市唯一一家专注于对虾养殖新技术的院士工作站。该公司将与院士及其创新团队联合共建海洋水产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提供一个集产品、技术研发及技术功能测试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针对企业需求开展联合攻关,解决关键性难题,并培育形成自主品牌。
据了解,今年,该养殖基地还将建立实验室。今后,实验室将不再局限于研究对虾养殖,将拓宽至海洋环境、海洋生物等多个方面,同时,还将成为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学院高等院校的实践基地,让师生走出模拟的环境,进入一个真实的平台,为对虾养殖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