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在广东代表团的分组审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表示,被抗生素污染的非水源地水体通过生态循环仍有导致人体细菌耐药性增大的可能。钟南山认为,目前我国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现象普遍,是造成水体抗生素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他说,“长得又肥又大的鱼,我是不吃的。”(3月8日《羊城晚报》)
钟南山透过全国两会这样的重要场合,直言自己“不吃又肥又大的鱼”,这显然也折射了其对抗生素使用多头管理的无奈心境:卫生部门认为细菌耐药性增加,要注意养殖业和畜牧业;农业部门则说在动物身上使用抗生素,可以促生长、预防和治疗疾病。
钟南山“选鱼经”刺激了谁的神经?就事论事地来看,听闻这样的专家忠告后,有些消费者对于生活中的吃鱼吃肉,就会多一些抗生素警醒,甚至像钟南山一样,只买“瘦弱”的,不选“肥大”的。由此,当然也易产生某种“殃及池鱼”的误判与误伤——有些“又肥又大的鱼”,未必真是过量使用抗生素的功劳,却因人们出于食品安全的担忧,干脆把“孩子与脏水一起倒掉了”。
应该说,钟南山的“选鱼经”只是一己之见、一家之言。从其在两会之上的发言语境来分析,他也未必希望社会公众依其所言,都对“肥大之鱼”产生“安全恐慌”。然而,事实又让他深感忧虑与不安,“等到问题很严重了再来处理,就来不及了。”一方面,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美国和欧盟,已经禁止重要的人用抗生素在动物身上使用了;而另一方面,我国由于九龙治“素”的标准不一,其监督却长期处于“谁都能管,又谁都不管”的尴尬境地。
钟南山的“选鱼经”,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公众对于抗生素污染的关注与重视。去年发在“科学通报”的一篇题为《中国地表水环境中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的研究进展》的文章指出,目前我国地表水中含有68种抗生素,且浓度较高。水体中的抗生素主要来源有三个:动物的排泄物、水产养殖业、未达标处理的医疗废水。其中,最让钟南山担忧的是畜牧业、养殖业滥用抗生素带来的污染。
希望钟南山“选鱼经”能够强力刺激谁的神经?我想公众的普遍愿望,肯定不会是拿食品安全当谜猜——譬如青菜爱挑有虫眼的,或是买鱼只选“瘦弱”状的。这样的结果,要么是消费成见之下的“风声鹤唳”,要么便是缺乏安全公信招致的“次优当最优”。所以,正如钟南山所建议的,什么标准才合适,如何加强监管的执行力,应该有个更高层级的部门来重视和协调了。
随着媒体聚焦和公众热议,钟南山的“选鱼经”会引出啥动向?我倒有一猜想,或许用不了多久,某些鱼摊肉档之前,便会出现如“非抗生素养殖”之类的承诺招贴。但仅有这种虚实难辨、真假难定的自说自话,并不容易完全取信于人,可能更会刺激食品安全隐忧重重的脆弱神经了。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