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每年往汶水塘投放鱼苗,鱼儿们吃水藻、浮游生物长大。每到年初三,便供参加“捕鱼节”的村民免费捕捞。
满满的渔获,寓意来年财也旺。
大年初三一早,天色有些灰蒙蒙,太阳还没露出脸来,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中联村,55岁的村民周添提上渔网、竹筐等捕鱼工具走出了家门。他要去参加村里一年一度的捕鱼节。
这是这个地处粤东北部的客家村落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漳溪畲族捕鱼迎新春这一传统乡间习俗,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神奇”的汶水塘,四季水量不变
捕鱼节在村中心的汶水塘进行,这口鱼塘面积有十余亩,水塘一边是一片翠竹,另一边是乡贤们集资修建的文化广场,岸边还有一棵少见的年龄过百的槟榔树守护着。
关于汶水塘,在乡民们当中还流传着一个传说。相传在几百年前,临近的旅游胜地黄龙岩洞内曾有水流声响,村里人就往里面倒了一筐稻壳,三天三夜后,稻壳竟然从汶水塘里面漂流出来了,乡民说这水塘是黄龙的“龙脉”,为保护龙脉,乡民都主动不污染塘水。村里的老人说,水塘里有大大小小几十个泉眼向外冒水,不论干旱还是多雨,塘里水量不变,塘水始终清澈见底,鱼虾可见。
如今这口鱼塘已经收归公家所有,村里每年都会往里面投放鱼苗。这些鱼也从来不用饲料喂养,鱼儿们吃水藻、浮游生物长大。每到年初三,供村民们免费捕捞。
每年大年初三的“捕鱼节”,都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据当地村民介绍,中联村大年初三举办的捕鱼节活动是由他们的祖辈相传下来的,具体年代不详,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原来默默无闻只限于一村的“捕鱼节”传统年俗,在2008年春节经央视新闻播出后,声名大振。
“捕鱼证”在手,才能下塘捕鱼
出了门的周添并不急着下塘。由于捕鱼的人数众多,每张渔网都要获得一张村里颁发的“捕鱼证”,才能下塘捕鱼。
上午11时,鱼塘边彩旗飘扬,围观的上千村民已经把鱼塘围了个水泄不通。还有不少从外地回来的乡邻慕名前来,车辆从塘边一直延伸到了村口。这是这个地处粤东北部的客家村落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周添和村里的其他男丁们一起,赤膊上阵,蹲在水塘边,只等捕鱼开始的号令。
“咚咚咚锵、咚咚咚锵!”一头醒狮开始绕水塘一周舞动,穿了新衣的孩子们,追着醒狮又跳又叫。
11点半,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随着“捕鱼开始”的口令声,蹲守在塘边已久的男人们,“扑通扑通”跳下水,受了惊吓的鱼儿纷纷跳出水面,有些直接拍打在人的脸上、手上,围观的人群中顿时炸开了窝。
下塘的村民,最少3个人一张渔网,多由兄弟、父子组成,水塘里上百张渔网,村民两三百人,一场“人鱼混战”开启。吆喝声、欢笑声中,网里已经有了收获。岸边的亲属们及时递上水桶、蛇皮袋、竹筐,四五斤重的草鱼、鲢鱼、鲤鱼,一条条被捞了上来。
捕的鱼越多,来年财就越旺
“今年我们家抓了6条鱼,共有30斤,跟去年差不多。”梅姨在塘边守着自己的大水桶,眉开眼笑,桶里装着家中男人们的劳动成果,是肥美的草鱼和鲢鱼。
“鱼”与“余”同音,寓意“年年有余”,按乡俗规定,谁捕的鱼归谁所有。“捕的鱼越多,来年财就越旺。”梅姨笑着说。
和梅姨家一样,周添也收获不少,几网下去,他和儿子、兄弟们一共捕到了8条大鱼。“今年的鱼比去年少了,不过也还行。”尽管刚从鱼塘上来,一阵风吹过,周添有点瑟瑟发抖,他猛抽了一口烟,低头看着桶里的大鱼,嘴角扬起一抹笑容。远处的鞭炮声由远及近,周添把烟头丢在地上踩灭,拎起水桶,“回家吃饭了!”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