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过年的时候,好多人家都会腌几条青鱼,为来年留下好“口福”。每到这时,人们就会想起“黄桥粉青”。
黄桥养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相传越国大夫范蠡在越国灭吴后弃官为民,与西施隐迹在姑苏城北芦苇丛里(现黄桥张庄、方浜和蠡口陶村一带),围沟筑岸,养起鱼来,并写就了《养鱼经》,奠定了后世渔业生产的基础。
开始时,黄桥一带只是养殖鲤鱼,并形成了相当规模,后来李唐王朝把鲤鱼作为神鱼供奉神坛,颁旨禁食鲤鱼,从而从根子上扼杀了鲤鱼养殖,人们便用其他鱼种进行试养,经过千百年的养殖驯化,逐渐形成了“青鱼、草鱼、白鲢、花鲢”四大家鱼。
后来,黄桥人主要养殖青鱼。鱼苗会被放进小池塘,这叫“发塘”。到夏天能长成一寸长,叫做“夏花”或“夏片”。转塘养到冬里的鱼苗叫“冬片”,是一龄鱼,而青鱼要第三年才能长成十斤左右。黄桥的渔农们到太湖里去“蹚”螺蛳给青鱼吃,还要到黄天荡、金鸡湖等地捞水草喂青鱼,养出来的青鱼比其它地方的青鱼要粉白得多,因此便有了“黄桥粉青”的名头。
到了顺治年间,黄桥成了有名的“粉青之乡”,引起了朝庭的重视,如今北庄村西头还矗立着一块“奉旨遵宪蠲免渔课永禁泥草私税”的石碑,据说已经有360年的历史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黄桥粉青因个头大、肉质紧、口感好而倍受大上海、苏州市的青睐,成为当时最有面子的年货。自行车龙头上挂一条10来斤重的青鱼,成为都市年关的一道风景。当地流传着“青鱼头拉动火车头”的说法,说的就是黄桥繁荣的青鱼贸易。
1966年,“粉青之乡”办起了当时吴县第一个公社级水产养殖场,开始探索青鱼鱼苗人工繁殖技术。在这个养殖场里,青鱼母鱼经过一年的孕育,到四月底卵基本成熟,技术人员会根据水温在5月初把10组即将产卵的种鱼从鱼塘里捞起,给公鱼母鱼打催情针,然后放入产卵池静养8小时左右,再捞起来打第二针,重新入池,这时产卵池会加大水流速度,模拟长江中游的激流,吸引公鱼追逐母鱼。大约6小时后,种鱼陆续完成交配、产卵、受精的过程。其间,连通产卵池与集卵池之间的闸门被打开,水流将受精鱼卵送到集卵池的细目网箱里。工作人员把它们连卵带水舀到提桶里转送孵化环道或孵化缸里进行孵化。
从养殖到繁殖,“粉青之乡”在青鱼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黄桥水产养殖场每年要向长三角地区、山东、东北等地鱼塘输送2700万尾青鱼苗,近50年来累计输送13.5亿尾。1984年,黄桥水产养殖场还支援过国有企业华东地区水产养殖场,帮助攻克技术难关。
不久前,黄桥水产养殖场乔迁,占地400亩的新养殖场设有25个鱼塘,清一色的孵化环道,鱼苗繁殖培育能力能提高3-4成。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