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8日刘筠院士在汉寿甲鱼西洞庭湖增殖放流活动上讲话
1月21日凌晨5时7分,长沙。
湘云鲫、湘云鲤的发明人刘筠院士因病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心爱的实验室、他牵挂的家人和学生,享年86岁。
消息传开,湖南科技界、教育界、水产界一片悲痛。
他的学生从美国、广州等地赶回长沙,他联系的基地工作人员纷纷含着热泪赶来吊唁。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家辉教授,抑制不住悲痛的心情,含泪写下了“学界泰斗,人生楷模”的挽联。
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师,为了让老百姓能吃上鱼、吃好鱼,倾注毕生心血。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爱生如子,和蔼可亲。
“住院前,还在办公室工作”
“元旦前,在他的办公室,我们还一起讨论生物学一级学科的课程设置问题。他还对我说,如果自己的眼睛好的话,还可以做更多的事,走更多的地方。”1月22日,刘筠院士的学生、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肖亚梅泪眼婆娑地告诉记者,“没想到元旦节后上班,就再也听不到他的拐杖声了,看不到他到我们水房打水的身影了。”
“他的离世,对我们学校是一个重大损失。他除了住院外,基本上都在工作。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每天上午8时准时上班,下午5时半下班。他的敬业和勤奋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湖南师范大学宣传部部长何扬波告诉记者。
“老师是一个非常勤奋执着的人。记得有一年他生病了,必须住院,我去给他开支票准备住院费。没想到他抱着病体一直坚持工作,10天了还没去医院,支票作废了。后面我又给他开支票,他又拖了10天,就这样我开了3次支票,直到他实在无法坚持下去才到医院去。”刘筠院士的学生、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建中告诉记者。
“他视事业为生命。记得有一年我陪他到东湖渔场做研究,住了半个多月。后来回到长沙时,已经比较晚了。我以为老师会直接回家,结果他行李都没放下,先去了实验室。”李建中回忆。
毕生致力鱼类繁殖研究,被誉为“鱼痴”
“刘筠院士的离世,对我们水产界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渔业处处长杨开吉悲痛地告诉记者。
刘筠院士毕生致力鱼类繁殖研究。他是我国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的主要创始人,也是我国“四大家鱼”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他的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渔业靠天吃饭的格局,使得鱼的价格比蔬菜还便宜,成了老百姓能常吃的美味之一。
他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出异源四倍体鲫、鲤,利用该四倍体鲫鲤研制的湘云鲫、湘云鲤,比普通的鲤鱼、鲫鱼体型肥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特别是谷氨酸(味精的主要成分)含量高,味道极为鲜美,很好地解决了鱼的品质问题。
“这是我国科研人员在世界上创造出的一个新物种、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鱼。”湖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周工健介绍。
此外,刘筠院士还对甲鱼、牛蛙的人工繁殖和养殖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因为他的研究,使甲鱼和牛蛙这些特种水产爬上了寻常老百姓家的餐桌。
“研究鱼类繁殖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我们每年3月初就要到渔场去。因为鲤鱼、鲫鱼在农历惊蛰节气开始产卵,草鱼在4月、5月开始产卵,甲鱼在6月开始产卵。从3月到9月,我们基本上在基地。鱼类产卵一般在凌晨的1时左右,这时候我们蹲在池塘边进行研究和观察,一蹲就蹲到天亮。夏天的夜里,蚊虫非常多,刘筠院士和我们一起守在池塘边,全然不顾蚊虫的叮咬。不仅如此,他和渔场的工人们同吃同住,条件非常艰苦。有时候没地方睡,他就蜷在鱼棚的长椅上过夜。” 周工健教授回忆。
“我们汉寿的科技工作和甲鱼养殖户都非常感谢刘筠院士。听说他逝世的消息后,大家都非常难过,有近20人专程从汉寿赶到长沙,要送刘院士最后一程。”汉寿县特种水产养殖研究所李德爱告诉记者。
刘筠院士对鱼类的研究已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给大女儿取名刘白鲢。女儿出生时他正在进行鲢鱼的人工繁殖研究。为大儿子取名为刘鲩。草鱼又名鲩鱼,当时他正在探索草鱼的人工繁殖。小儿子刘少军,名字虽然没和鱼联系上,但是这个儿子是鱼类学博士、教授。
爱生如子,出资100万元为贫困学生设立奖学金
“他对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没有老师,就没有我今天的生活。”中南大学副教授颜金鹏回忆起恩师心情沉重。
他告诉记者,自己找工作时,恩师亲自打电话给用人单位推荐。不仅是他,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非常好,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经常问的是学校补助够不够用。
获悉恩师逝世的消息后,已是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的文菁,当天就从湛江飞到长沙,1月22日提起恩师回忆往事哽咽不已:“刘老师知道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后,就特别关注我。”
刘筠院士生活非常简朴。衣服有洞了也舍不得丢,仍穿在身上。女儿在图书馆工作,大儿子就是一名普通的科技人员,小儿子是师大教授。家境很一般。但他却捐资100万元设立“刘筠奖学金”,资助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如今他已是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200多名优秀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成千上万的本科生。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产人物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