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现虽是大冷天,但“成年”的野生厚壳贻贝和大黄鱼,却住进了温暖的“产房”,沉浸在待产、待孕的幸福中。
目前,舟山全市各水产育苗场(基地)均已进入到放流苗种的育苗或亲体培育阶段。其繁育出来的苗种,都将成为今年舟山市继续实施增殖放流的鱼虾贝苗种。
已产下4池的野生厚壳贻贝“宝宝”
昨天(1月11日),记者一脚踏入定海盘峙水产养殖场的一间育苗室,就备感温暖。只见室内10多个育苗池内,均放满了池水,其中两个育苗池内各挂着一只网篮,浸泡着许多个大如婴儿鞋的厚壳贻贝。“那些是野生的厚壳贻贝,是作为育苗亲体在培育。这4个水池里已育有20亿粒的贻贝苗种。”养殖场的相关负责人范卫明拿起大手电筒凑近池面说,这些在水中的“飞尘”,就是刚产下一周或20天和25天的贻贝宝宝们。
从去年10月初开始,该养殖场将收购来的约3000只野生厚壳贻贝亲体,放入育苗池内培育。通俗地讲,这就是要将这些尚属“青少年”期的贻贝,通过人为的强化培育,使其快速成长,直至性成熟。“雄贻贝排精像喷雾,白茫茫一片。雌贻贝吐出来的卵像沙子,略黄。受精卵一两分钟内就完成。”范卫明说,如果对这些贻贝“父母”继续强化培育的话,还可以多次产卵。
在显微镜下,记者看到已出生一周的贻贝宝宝,外形如毛蚶,四周长满细细的纤毛。宝宝们就靠这些“纤毛足”,快速并灵活地在水中游动。
据了解,从产卵到最后成形附着绳索或板块,需月余时间。而最难最关键的,也正是这个“附着”阶段,其成活率直接从产卵后的80%成活率,降到10%左右。“目前的20亿粒幼虫,待到最后出池成活的就没这么多了。”范卫明说,希望能至少保持10%的成活率吧,将来成活的苗种就可以用来增殖放流。
野生大黄鱼越冬培育,室内待孕
离开定海盘峙水产养殖场后,记者又来到市水产研究所的朱家尖育苗养殖基地。
目前,那里养殖最多的是大黄鱼。其中有野生的,也有选育的第一、二代的人工养殖大黄鱼亲体。基地育苗室内的育苗池上,都覆盖着一层薄膜,主要是控制温度和光照。“现在是大黄鱼亲体的越冬培育期。”市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傅荣兵说,简单而言,就是大黄鱼还未性成熟,要通过人为的培育,将这些大黄鱼“父母”养得健康、壮实,并等待受孕。大黄鱼性成熟后,鱼肚子日渐鼓起来,直至自然产卵、受精。
为繁育今年的大黄鱼放流苗种,目前,该基地已培育了1500尾大黄鱼亲体,雌雄比例为2比1。
一般来说,一尾1斤重的成年大黄鱼,可产卵20万至50万粒。鱼越大,产卵量相应增加,育成率在30%至50%中。
从受精卵到幼鱼,也就是长到体长约3厘米的鱼苗,需2个月时间。然后,科研人员再将它们移到海上的网箱,暂养一段时间,直至养到放流规格后,才放回大海。
记者看到,在昏暗的育苗室内,水中欢游的大黄鱼,看上去有些灰暗色,且个体不大,最大的亲体也仅重约8两。
不过,这些鱼也养了近3年。因是待孕“父母”,所以科研人员在喂养上极其细心。“预计大黄鱼的繁育时间,到今年3月结束。”傅荣兵说,届时要育400余万尾的大黄鱼宝宝。
曼氏无针乌贼产卵后,将面临死亡
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先进入放流苗种培育的鱼类,除厚壳贻贝和大黄鱼外,还有曼氏无针乌贼。
最近,位于普陀西闪岛上的省水产研究所试验场内,也正忙着进行曼氏无针乌贼亲体培育。
目前,该试验场已育出10万只曼氏无针乌贼幼苗,到今年五六月份,幼苗刚好成年进入产卵期。其产下的卵受精后,将作为今年舟山市的放流苗种之一的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进行放流,共计约400万粒。
屏蔽此推广内容“曼氏无针乌贼的成长期很短,一年可产两次。一对乌贼一次产卵800至1000粒。待产结束后,其‘父母’生存能力逐渐减弱,直至死亡。”试验场史场长说,其实,曼氏无针乌贼从幼苗到成体,成活率也不高,也就20%至30%。
与往年一样,今年,舟山市将继续实施增殖放流活动。目前,市本级已安排增殖放流资金723万元,其放流品种包括厚壳贻贝、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日本对虾、黑鲷和海蜇等11种。
其中,大黄鱼和乌贼的苗种,是实施“修复振兴舟山渔场”大行动中,在舟山海域实施增殖放流的主要品种。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