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吴兴区八里店南片的水产养殖户凌淦荣,这几天终于敲定了一个大计划:今年要投资280万元,在他的鱼塘进行高密度循环流水养殖。“给欧逸做试验的400尾鲈鱼苗没浪费,这小子真的把这个技术做成功了。”凌淦荣说的这人,是湖州日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运营总监,也是老凌多年来在科技养鱼上的合作伙伴。
养鱼能手与科技达人握手,玩出的新花样可不少。走进凌淦荣的丰溢水产养殖基地,鱼塘上布满了各种物联网养鱼技术的先进装备:自动投食器、全景探头、远程控制增氧泵,还有潜在水底的水质感应器……“这两年,在设备投入这块已经花了80多万元。 ”凌淦荣笑着说,“一只水质感应器老款的1万块,新款的2万块,有点‘烧钱’,不过‘烧’得值啊,再干1年投入成本就能收回了。 ”
老凌摊开了他的养鱼账簿,基地的年销售额高达2300多万元。“传统的养法,一亩鱼塘养400条青鱼撑顶了,用了这些新设备之后,一亩可以养到550多条。 ”凌淦荣说,运用了物联网养鱼技术后,基地的养殖密度高了,人工成本降了,利润空间就大了。“现在要搞的高密度养殖新项目,照试验计算,每平方米可以养出40斤南美白对虾,比一般的提高了40倍。 ”
今年,老凌鱼塘的承包面积已增至1500多亩,其中完成物联网布局的鱼塘达600亩, 37只进口水质感应器潜藏其中。“凌淦荣用电脑打开浏览器,查看鱼塘的实时画面和水质数据,“其实不看着电脑也没事,程序都设定好了,水里的情况一旦发生变化,电脑自己会控制设备工作的。 ”
收成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却减了不少,这让凌淦荣更愿意往科技投入上砸钱。前不久,老凌的儿子尝试在QQ群里发布了一条鱼苗供应信息,没想到一周后就从山东、安徽赶来不少买家。“山东有位拿了600万尾黄颡鱼,安徽的拿了800万尾青鱼,都是我给他们打包充氧气,坐飞机运回去的。 ”老凌笑着说。
当然,老凌也不是一个“吃独食”的人,他管理的利友水产专业合作社已带动周边养殖户280多户。凭借着科技养鱼的增产效应,老凌在供应链上已赢得了重要的市场地位。“扬州、常州、上海的买家都直接开卡车来找老凌装货,很快就能装满车回去。”南浔区和孚镇的水产养殖户阿民告诉记者,前不久,自己的1.6万公斤青鱼就是老凌帮助销掉的。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