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曾雄飞在三栋镇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带领金鳄科技和愚公研究所进行科技攻关,成果丰硕,令人关注
76岁,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但曾雄飞却在从国家科研单位退休后,扎根惠州继续战斗在科研一线,而且成果丰硕。他是龙川县第一位北大生,同时也是新中国最早培养的科学家之一,长期从事国家重大项目研究,献身国防建设,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获多项重大发明专利和应用突破以及多项国家级成果奖。1997年开始,在惠州三栋,自掏腰包搞研究,奔波于书房、实验室和实验基地中,铸就两座高峰——发明氨基酸碘和创立新原子论,被业内称为“常青树”和“国宝”。同时,他还带领子女一起走上科研道路,他的家庭成了名副其实的“科学家”。
龙川第一位北大生
1938年,曾雄飞出生在龙川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曾信发教我识字,我4岁就能背诵《增广贤文》,父亲觉得我是个读书的料,就说,无论怎么困难,也要供小雄飞上学啊。”
不幸的是,他6岁那年,有条毒蛇侵入邻居家,父亲闻讯帮助捉拿,不幸被咬伤,治疗无效去世。母亲郑新添靠两亩地,养活一家6口人,生活非常困难。次年,仍把他送进村里初小上学。眼看要小学毕业,要到十里外去读高小,家里付不起那些费用,就让他辍学。
1949年龙川解放了,村里办了高小,曾雄飞继续学业。1951年,免试进入龙川一中。1956年,曾雄飞即将高中毕业时,母亲因病去世,家中只剩下祖父母和两个妹妹艰难度日。“1957年大学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母亲’,我就写了自己的母亲”,当曾雄飞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他既高兴又茫然,家里没有进京的路费,最后是靠互助组的乡亲们给他凑齐的。
曾雄飞脑海里有挥之不去的画面,离家时,祖母站在门前目送孙子进京,没想到这次竟是永别。当时曾雄飞心里埋下一个心愿,因为自己承载着一代农民的苦难和寄托,将来一定要报效祖国。
到最艰苦地方去
1957年9月,曾雄飞走进北大化学系,适逢共和国落实12年科学规划之际,国家需要培养大批科技人才。北大增设国防专业,学制改为6年,除了数理化基础课之外,还学推进剂、燃烧、爆炸、高速反应动力学和冲击波等课程。曾雄飞说,当时刻苦学习,涉猎范围广泛,还获得参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究的机会,并被推荐任北大广播台编辑等。
靠着每月16.5元的助学金,曾雄飞读完了6年的大学课程,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1963年北大毕业要填志愿,曾雄飞选择到最边远的地方去,进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国防科技研究。期间,他出色完成我国原子弹高能炸药的研制和爆炸力学研究的任务。文革期间,他受到冲击,但绝不放弃对科学的追求。他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在多学科理论研究上。
和他一起奋战的还有他的爱人曾彩英。经乡人介绍,曾雄飞认识了比自己小8岁的曾彩英并结婚。曾彩英回忆说:“当年我挑着担子,到兰州和他结婚,第一个小孩出生后,他明确告诉我,他要开始安心搞理论研究,没空抱小孩。为了工作,他经常埋头苦干,有了两个小孩后,四人都靠他一份60多元的薪水度日。”曾彩英笑称,嫁给科学家,真得很辛苦。
创新养出“科技虾”
因为心里一直怀揣着为祖国做贡献的愿望,在兰州、西安等地的研究所工作时,曾雄飞为国家的军用、民用科研项目作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曾雄飞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领军创立了对虾科学养殖模式。
这段故事要从曾雄飞退休讲起。1993年爆发的病毒性虾病,让全国虾农遭受巨大损失。1994年,曾雄飞退休,他说:“即使退休也不能荒废我的科学研究,反而退休后有更加大的研究空间,选什么来研究,这就要看国家急需,我之可能。”于是他开始了治疗虾病的研究。
研究虾需要实验基地,也需要经费补给,但曾雄飞没有申请国家的一分钱。1997年底,他决定飞回家乡广东养虾。他靠着发明碳素墨水获得专利积累的6万多元,另外和老伴曾彩英省吃俭用积攒下的2万多元,在三栋镇创办了惠州市三宝生物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和愚公研究所。这公司是人人动手,曾雄飞说:“仅清理鸡粪就用了一周时间。大家搬砖、和泥,建实验室、搞生产线,主攻目标就是研制防治对虾爆发性病毒和病菌的新药。”
十几年,科研经费靠公司经营得来,科研人员除了曾雄飞自己,还有两个好徒弟:儿子曾江和女儿曾燕。在父亲的鼓励下,他们在重点高校学习了药物、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回来与父亲一起搞科研。
为了研究,曾雄飞到养殖条件较差的湛江吴川租了养殖场,和儿子两个年头没有回惠州过年。凭借执着和坚持,历经13年,终于发明“氨基酸碘络合物”,获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形成三项国家标准,在水产养殖业大面积推广应用,降低了虾病的爆发率,培育出健康的“科技虾”,也增加了虾农的收入。现在,女儿做助手搞研究,儿子则在惠东平海养虾基地驻点。
科学特种兵
在曾雄飞的书房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各种类型的书籍无所不包。现在,曾雄飞用电脑打字,用英语写论文。女儿曾燕很崇拜父亲:“爸爸的知识面非常广,那么多专业,好像样样都懂,同时还很勤奋,不间断学习,他所有的论文、著作都是自己在电脑上敲出来的。”
近几年,曾雄飞一心做基础理论研究。广东科技、科技日报、科学时报等报刊成为展示他科研究成果的阵地。他的专著《新原子论及其应用研究——油气成矿爆炸地质动力学理论》(2008年)出版,震动了学术界。他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奔流不息的东江”。
中国是全世界遭受震灾深重打击的国家,汶川大地震更深深地触动了曾雄飞,他曾经下定决心,停下其他的研究工作,投入到地震基础理论研究中。他说,经过6年钻研,自费投入50多万,根据汶川地震和世界百年大震的丰富资料,建立了定量的地震爆裂动力学理论,不仅可实现地震的预测预报,同时能帮助找到更多的油气资源。
曾雄飞不仅提出了新原子论,还对文明进程规律做了深入研究。曾雄飞说:“原来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在现在所处的信息时代里,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未来将是‘空天文明’,即天空不再有烟,不再有这么多污染,这将来自技术对能源的高效利用,比如能源来自碳聚变,在理论上是能实现的。只要我有一口气在,就会继续做相关研究!”
在做基础理论研究感到劳累时,曾雄飞放松的方式是写对联诗词,填词作曲。“这是我调节生活的方式,诗歌或者歌词都是真实生活和科技心路的写照”。曾雄飞一首《无题》诗中,说自己是“科学人,书写科学人生,像一位特种兵,总在沙漠中搏击”。
曾雄飞说,那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早已融入他的灵魂,也是支持他不断创新进取的动力源泉。“我只希望,用尽一生来做科学研究,不在乎其他,不图名利,只要成果能为老百姓造福,就知足了。”当记者离开时,曾雄飞又回到老房子的书斋敲字去了。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