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吃纯天然鱼虾长大,不用打催产针就能自然产卵,存活率高达50%……昨日,在位于宜兴屺亭前红村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宜兴科研试验基地内,徐跑研究员率领“刀鲚种质资源与繁养技术研究创新团队”的队员,顾不得水冷风寒,下到鱼塘内捕捞起他们一手繁养的大规格生态长江刀鱼。
长江刀鲚,俗称刀鱼,体形侧扁狭长如刀。与河豚、鲥鱼并称为“长江三鲜”。近年来,由于水体污染、酷渔滥捕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长江溯河生殖回游刀鲚群体数量急剧下降,已难以形成渔汛。每年清明前,都会出现刀鱼有价无市的窘境。
由于刀鱼习性特殊,应激反应极其强烈,出水即死,使得人工繁养刀鱼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自2003年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就在江阴、宜兴等多地设科研实验基地,开展对刀鲚的种质特征、资源变动规律、洄游生态等生长发育过程的研究,于2009年在国内率先突破了刀鱼的全人工繁殖技术。“但人工繁殖刀鱼要注射催产针,这不排除有激素的存留,且成功率不高。”该中心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处处长顾若波告诉记者,从农产品安全角度来看,这也是人工刀鱼难以大规模繁养上餐桌的主要原因。
如何让长江刀鱼不打针就能自然产卵繁殖?自2012年起,该研究中心承担起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重大项目“长江刀鱼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着手攻克这一难题。该中心水产养殖研究室副主任徐钢春告诉记者,每年5-7月是刀鱼的繁殖旺期。而长江刀鲚是一种溯河产卵鲚类,须经水温、水流等外部因子的刺激,性腺才能发育成熟,其繁殖生态条件很苛刻。
眼下正是刀鱼长膘时,膘贴得厚才好产卵。“长江刀鱼喜欢吃红虫、小糠虾和小鱼。”他说,为了找到适合刀鱼喜食的饵料,团队通过对鱼虾的筛选,优选出了美食套餐“浮游动物+鲮鱼+小糠虾”。而刀鱼产卵时,对水位的压力、流水的刺激很敏感,科研人员通过水泵增加流水刺激、升降水位等模拟出天然“产房”。如今三年前投放的10克重鱼苗最大的已长成到近200克,而自然产卵的刀鱼苗养殖存活率已高达50%左右,是目前国内养殖存活率最高的。
就在上周五,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专家对这一项目进行了验收。经过专家评定,该项目通过了验收。顾若波透露,这标志着长江刀鱼已经完全实现大规格商品鱼的生态繁殖,普通市民吃上“安全放心”的大规格生态长江刀鱼为期不远了。
延伸阅读
因为娇弱 所以名贵
你知道么?刀鱼要加盐才能运输,刀鱼要长到两三岁时才会“发育成熟”,刀鱼应激能力超强!昨天,记者来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鱼业研究中心位于宜兴的科研实验研究基地,与长江刀鱼零距离,听专家们讲刀鱼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刀鱼触网即死运输困难“加盐”可保七八小时不死
记者发现,在养殖刀鱼的几个池塘周围都用编织成格子状的铁丝团团围住。该中心水产养殖研究室副主任徐钢春告诉记者,这是为了不让鹭鸟飞下来吃刀鱼,因为鹭鸟有晚上到池塘边觅食的习惯。刀鱼最易遭受鹭、灰鹭、水鼠等一些天敌的捕食损害,所以池塘周围必须要竖起保护网。
眼前的刀鱼养殖池塘与普通池塘相比,外貌上并无差别。仔细对比后,发现池塘内的水质比周边塘口清澈不少,水下有不少小鱼、小虾。这时,几位工作人员正在下水收网捕捞刀鱼。随着网越收越小,池塘里的人工养殖刀鱼也随之浮出水面,其体色基本上以银灰色为主,侧腺到背鳍位置的鳞片呈金色,而背鳍细小而透明。其臀鳍自腹部开始一直延伸至尾鳍,犹如一片极薄的裙边,就像刀锋一样结合在一起,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而记者注意到,水面上不时有花白鲢跃起。“每亩水塘都会放几条鲢鱼套养,有利于水质净化。”徐钢春告诉记者。
池塘中的刀鱼大小不一,从70克至200克。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还不算大,只能算中等偏上的重量。“刀鱼的应激能力很强,所以触网即死。”他说,每次下网捕捞都会对塘内刀鱼造成严重损耗。因此,没有十足的把握,工作人员一般不会轻易下网。刀鱼的运输一直是个难题。直到该研究中心找到在水中“加盐”的方式,才基本上解决了运输问题:可以保证七八个小时不死亡。
通过最近几年的研究,科研人员发现,刀鱼的性成熟期一般在两到三年,也就是说,刀鱼要长到两三岁才会“发育成熟”,繁育下一代。
长江刀鱼到了有价无市窘境 十余年间价格涨了数十倍
通过人工生态养殖的刀鱼,明年清明左右就能“游上”市民餐桌,至于价格会不会像野生长江刀鱼那么贵,似乎也成为了市民们最关注的话题。
记者了解到,2002年,长江刀鱼每斤的收购价是200元左右;去年3月上旬,2两以上的刀鱼收购价每每斤近3000元,大规格的长江刀鱼更是直升到了6000元左右,十多年间几乎涨了数十倍。一条刀鱼,相当于普通白领一个月的收入,普通百姓对此望而却步。“物以稀为贵,价格是由市场上的供需情况决定的。”鱼贩们纷纷感慨道,其中有一位鱼贩透露,很多饭店靠着刀鱼这一道菜,做一季就可获得上百万元的营业额。根据目前市场上人工养殖刀鱼的价格,每斤在2000元左右。
历史上,刀鱼资源极其丰富,上世纪70年代,年捕捞量曾高达近万吨。近年来,由于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水体污染及过度捕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刀鱼资源急剧衰退,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且个体小型化严重,而市场需求却有增无减。上世纪90年代,年产量已不足4000吨。进入21世纪,甚至到了有价无市的窘境,2002年后年产量不足百吨,2010年80吨,2011年12吨……其中江阴2011年长江刀鱼的捕捞量不足0.5吨。
江刀、湖刀、海刀、河刀 非行家很难用肉眼区分
当前市面上的刀鱼,大多是“湖刀”、“海刀”和“河刀”,虽然都是刀鱼,但其口感和品质远不能与“江刀”(长江刀鱼)相比。而无锡水产市面上,湖刀是最受欢迎的。记者到渔港水产市场探访时发现,卖湖刀的渔民并不多,其中一对渔民夫妻的面前,用盆子装了大概不足20条的湖刀,其个体非常小,最大个体也不超过2两,鱼鳞的色泽、亮度也不如“江刀”漂亮,6条湖刀重1斤1两,价格在65元左右。渔民老汉告诉记者,他们觉得湖刀和长江刀鱼的味道其实差不了多少,其实湖刀也很难捕,就盆里的这些湖刀就出了两趟船才捕到。而且到了明年1月份也无法再捕到了,所以想吃湖刀12月份是一年中最后的时间。
海刀、湖刀和江刀,很难用肉眼区分它们。据专家分析介绍,湖刀的眼睛要大,海刀有一定的弯曲,江刀才是完完全全的“流线型”,感觉更像刀。不过,要区别这些特征可能只对常年和刀鱼打交道的渔民或专家才有用,而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这个方法不一定奏效。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