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王春华睡前又到自家的水塘边巡视了一遍,而与以往温室大棚里的甲鱼不同,如今生态养殖基地里游动着的是泥鳅和淡水虾。
王春华是浙江海宁人,养殖温室甲鱼已经18个年头了。王春华没有想到,原以为会赖以为生一辈子的温室甲鱼产业,说转产就转产了。
“现在没有温室甲鱼了,大棚已经全部拆除了。”说起这一年来的温室甲鱼产业转产,王春华略显无奈。
浙江是甲鱼的养殖大省,据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统计显示,浙江年供应市场15万吨甲鱼,占全国总量的半壁江山。而浙江最大的两个温室甲鱼产区,就在嘉兴海宁市和杭州余杭区。
据海宁市农业经济局统计,海宁市温室甲鱼养殖面积共382万方,其中温室甲鱼棚面积占340万方,而许村镇的养殖面积达338万方,温室甲鱼棚面积近300万方。
王春华所在的许村镇塘桥村正是海宁温室甲鱼产业最为集中的村。据了解,塘桥村养殖户最多时曾达到555户。
“以前我下面有四百多户农户,养殖量应该是一千万只的甲鱼苗。收入情况要根据市场行情来,一二十万收入都有的,行情不好的时候也会亏一点,但整体行情都不错。”王春华谈及曾经温室甲鱼带来的客观效益难掩兴奋。
但去年9月,政府的一纸禁令,让王春华和他手下那400多户甲鱼养殖户做了十几年的生意断了门路。
而受政策影响的不止是这400多养殖户,据了解,海宁市温室甲鱼产业整治共有2787家养殖户面临着转产、复耕的情况。
环境倒逼温室甲鱼产业转型
雾霾笼罩下的2013年年底,余杭区、海宁市、湖州东林这三大温室甲鱼高产区,先后制订了退养转产计划和政策。目前许村镇的温室甲鱼棚已经基本全部拆除。按照规划,3年内,浙江要整治600万方温室甲鱼。
海宁市农经局水产科的负责人姚振海提起温室甲鱼转产用了四个字:“环境倒逼”。
“以前温室甲鱼产业属于高效农业,现在需要发展的是绿色生态农业”,姚振海介绍,“温室甲鱼养殖冬天要给甲鱼棚供暖,养殖户多是用木屑、蜂窝煤和煤炭等作为燃料,木渣筒的不充分燃烧致使烟囱排放的烟尘浓度高,对空气影响很大。”
塘桥村的甲鱼养殖户王振泉回忆,给甲鱼棚供暖的日子,村子里烟雾缭绕,到了夏天,给甲鱼换水,一些污染物排放到河里,有时红有时黑,场面很是“壮观”。
据了解,海宁地区养殖的甲鱼品种属中华鳖的日本品系,这种甲鱼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后期生长速度快,小甲鱼在温室里生长5~6个月,再放进室外的水塘里进行养殖,用温室+外塘方式养殖的甲鱼,一般需要1-2年才能上市,而全段温室养殖的甲鱼只要8个月就能长到长到八两重。
而缺少了温室的温度优势,温室外的小甲鱼受冬眠等因素制约,生长周期将变长。
王振泉拆掉了自家的温室甲鱼棚,开始了生态养殖,虽然加长了甲鱼的生长周期,但他表示,“转产了好,现在空气好多了,水也干净了。”
然而一切也并不像说的这么简单,王振泉与人合伙承包了几十亩水塘,今年甲鱼行情不好,一斤只能卖到二十元左右。
王振泉说温室甲鱼吃1.1斤饲料能够长1斤肉,而生态养殖需要2到3斤饲料才能长1斤肉,一斤饲料的价格在8元左右,如果按3斤饲料1斤肉来算,单算饲料成本,现在卖都是亏本的。
所以今年王振泉水塘里的甲鱼可以安全的进入冬眠,等待行情变好。
养殖户转产困难重重
温室甲鱼被迫转型,王春华们必须想点其他的生路。对此,政府为产业转型的养殖户提供了补贴和就业培训,但并不是所有的养殖户都愿意接受。
“很多人四十岁开始养甲鱼,养到五十多岁了,现在到厂里做一般的工作,体力活没法适应。做其他的活,他们原来这十几年下来都是自由惯的,也做不来。去工厂赚个两三千块钱一个月,维持一个家也维持不了。”王春华说。
王春华原来养温室甲鱼时,每天大概工作6个小时,工作量也不大,主要是喂养和调水,而且时间很自由,忙的时候也能自我调整。
经过一番思考,王春华觉得还是养殖更适合自己,在向养殖泥鳅和淡水虾的朋友取经之后,他决定转产。
“泥鳅是净化水质的,因为是生态养殖,也不会有环境污染,比较适合当地环境”,王春华说。
从温室大棚里的养殖到如今户外的生态养殖,王春华感到劳动量加大了不少。“原来只管一千个平方,现在一个人管五十亩土地,每天跑个五六遍脚都有点酸了,加上夏天天气炎热,肯定更累一点。”
由于去年年底就已经着手转型,如今王春华的第一批泥鳅和淡水虾已经上市卖完了。不过他也坦言,虽然今年的销售状况还不错,但肯定没有以前的收入高。
王春华找到了转型水产的新道路,但省内其他地区的养殖户却并不都是如此。
杭州余杭长树社区居委会社工袁飞龙告诉记者,村里原来有两百多户甲鱼养殖户,在甲鱼棚拆除,土地复耕之后,如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面临着找工作的难题。“有些年轻一点的去厂里干干活,有条件的创创业什么的。现在很多人五十多岁,这个年龄找工作也不好找。”
袁飞龙表示,政府对转型的养殖户有过农业和电子商务方面的培训,在就业方面政府也出面和企业协调过,降低了一些企业招工的标准。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伟强认为,在某些产业因为污染需要转型升级时,态度要坚决,现在牺牲一点经济效益来保护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要有相应的补贴和补偿。此外,要引导原产业的人向新产业发展,这里需要让原产业的人看到新产业的经济利益,才能促进主动的转型。
同时他也提到,政府对产业扶持时应该更注意社会性,而不是应该只注重经济效益。应该对小企业更多的扶持。
“如果农民转型后从事其他行业,比如花木业、农业或者农家乐,可能需要相应的培训,需要政府来出面,那么政府应该把后续的工作需要做细、坐实,而不仅仅是发点补贴就好了。”浙江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告诉记者。
杨建华认为,对于浙江温室甲鱼产业的转型,虽然政府已经有了一些政策补贴,短时间内能够保障农民的生活,但从长期的眼光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保障农民的生活,如何让他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这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转型中的海宁样本
据了解,海宁市对于继续进行水产养殖的养殖户提出了排放要求。养殖废水达标排入污水管网,且污水入网条件必须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而对于养殖户自行改造养殖池作为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水须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
海宁市农经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表示,前两年也尝试过治理,但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受技术上的限制,最终没有达到治理要求。
2013年10月21日海宁市政府下发的《温室甲鱼养殖整治方案》中提出“对于自愿拆除养殖设施,进行土地复垦、生态修复并实施转产种植业的,由镇(街道)制定政策给予复耕转产补助。”
海宁市农经局副局长金伟民表示,温室产业养殖发展有一个经济的问题也有一个政府规划的问题,转型第一步拆除全部的温室甲鱼棚,进行复耕,给养殖户一定的补贴。拆掉复耕的土地必须种上农作物,才给予进一步的补贴,政策中也是很明确的,必须保证连续种两年以上。
同时,金伟民也表示,政府不会强制要求农户种什么。在政策引导上,鼓励一批养殖户联合起来进行规模化种植,并给予奖励,鼓励大家联合起来做合作社可以产生规模效益,希望通过政策扶持,在每个村有一个特色的产业。
而对于复耕的养殖户,政府提供技术支持和补贴,鼓励养殖户发展特色种植如蔬菜、花卉等,对于转业去企业做工的养殖户,政府提供就业信息和转产培训。据了解,许村镇近60%的养殖户已经完成向第二、三产业转型。
据海宁市农经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海宁市农民收入增收10.6%。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