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在天津,这是一句人尽皆知的俗语,简单的10个字足以反映出天津人对水产品的喜爱。为保障水产品供应、丰富市民餐桌,水产集团不断转型发展,一路风雨兼程,始终将百姓的需求摆在首位。
计划经济年代,水产品作为城市菜篮子的组成部分之一,保障市民吃鱼是当时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后,国家率先放开了水产品价格和市场,国有水产企业迎来发展的“春天”。1980年,天津国有水产养殖企业与香港企业合资组建的天津滨海养虾场,成为改革开放以后本市最早引进境外资金的合资企业之一。为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苦干三年、吃鱼不难”的工作部署,天津国有水产企业投资新建海洋捕捞渔船20艘,年捕捞水产品3万余吨,同时积极发展海淡水养殖业,推进实施联合国2730项目,国有水产养殖面积达到5万亩。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水产企业积极推进产业转型。海洋捕捞企业走出国门,远赴西非渔场,天津国有远洋渔船的作业分布在世界三大洋,捕捞金枪鱼、鱿鱼、秋刀鱼等远洋水产品资源,为国内百姓带来远洋捕捞水产品近20万吨。同期,国有水产供销企业加强与日本企业合作,在本市率先开展国外水产品的来料加工业务,年加工水产品2万吨,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成为天津市食品工业50强企业。
进入二十一世纪,天津的国有水产企业整体转制为水产集团,通过对外引资合作,投资新建了一批冷链物流项目,实现了国有水产企业的新一轮转型升级。2003年与台湾企业合作投资,在天津滨海新区建成北方最大的五洋海产超低温金枪鱼精深加工基地,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加工金枪鱼,返销国际市场,年加工能力3000吨,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大大提升了天津水产品加工业的产业档次。2004年引进外资对老的国有水产供销企业实施改制,改造、提升了冷库与市场经营运营管理方式,创立“陈冷”的市场品牌。
随着水产品(冻品)冷链物流、畜禽饲料生产、远洋渔业、物产经营被确定为集团四大产业板块,一个重大项目的开启又为水产集团翻开了崭新的一页。2007年,按照天津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集团采取引资合作的方式实施,将陈塘庄水产冻品交易市场搬迁东移至东丽区外环附近,启动建设占地230亩的鑫汇洋冻品冷藏物流加工基地。经过两年多的拼搏努力,这个目前本市最大的单体超5万吨的冷库建设项目,已建有冷库10万吨,且承担着本市居民所需大宗肉类冻品、国家储备肉、冬储菜的冷冻冷藏任务,充分发挥了行业龙头作用。
从计划经济年代的供应紧张,老百姓吃鱼要凭票,到如今天津的水产品不仅能够保障本地市场,还辐射华北、东北、西北“三北”地区,水产集团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目前,作为国家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水产集团拥有冷链物流企业10家,万吨冷库10座,总吨位21万吨,分布在市内6区、外环周边和滨海新区的海洋高新区、东疆保税港区、中心渔港等区域。未来,市水产集团还将进一步发挥自身冷冻、冷藏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合作,整合社会资源,打通上下游供应渠道,打造安全可靠的城市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放心、可追溯的冷冻、生鲜食品,确保百姓的餐桌安全。
“责任于心、勇于担当、实干兴企”,是水产集团的企业精神。作为历史悠久的国有水产企业,企业精神不仅推动着集团员工开拓创新,更督促我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