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卖家用针管向海蟹注入海水和化学药水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可能是类似兴奋剂的东西,可让螃蟹更鲜活更好卖一些。”最近,国内部分论坛上,类似有关“针眼蟹”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海都记者留意到,在网上,关于“针眼蟹”的针眼总共有三种猜测:1.注水增加重量;2.注射器抽蟹黄;3.给螃蟹注射兴奋剂。那么这三种说法有根据吗?昨日,记者采访了福州多位从事螃蟹销售生意一二十年的业内人士以及相关专家。(9月10日《海峡都市报》)
莫让“针眼蟹”重蹈“生虫橘”的悲剧
谣言有多种,以辟谣为名而传谣,是更高级也更让人防不胜防的谣言。从商户和专家的分析来看,这“针眼蟹”之三大病因纯属谣言的可能性很大。尽管其背后有在是部分观众对国内食品安全草木皆兵的心理状态,但正因此,也恰恰需要更多的谨小慎微和实事求是。
此次的“针眼蟹”与六年前极其偶然的“川橘生虫”事件有些类似。可是,当时的我们“不辨菽麦”,由于极个别网络推手的肆意炒作和对某些地域攻击的癖好作祟,任由川橘和整个柑橘产业萧条。可是,人生天地间,口说手写,都要彰显一个“信”字。人无信不立,说话算数是信,不信口开河是信,不以讹传讹也是信,尤其在看起来具有无限可能,但也同时存在着大量垃圾信息和别有用心的算计与勾惑的网络空间,更需要睁大眼睛、看清风向。
因此,面对类似事件,除了相关行业经营者应该有“舆情”危机意识,发正声、曝真相,尽快正本清源之外,也要由此学会反思,举一反三,内部自净自谨;有关部门更要尽快职能到位,清除交易双方信息管道中的那些壅滞因素,也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切实杜绝经营行为中可能存在的不规范现象。顺便查查,此论风波背后,有没有推手的影子。
“针眼蟹”揭秘警醒舆论别跑偏
现实中,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公众已经患上了恐惧症,稍有“风吹草动”,就有种“草木皆兵”的感觉。于是,坊间的热议,难免会在争论和传播中,形成巨大的传播效应。如此情境下,“食品是有问题的”,“安全是不能得到保障的”等等,就成了一种舆论的常态。即便权威机构尚未发表结论,公众也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对具有“安全问题嫌疑”的食品,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对于“针眼蟹”事件,由于媒体已经辟谣,公众大可放心食用。但自媒体时代为各种流言的传播提供了便捷途径,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遍大江南北。问题是,有些传言,本身缺乏科学有效的证据,一旦传播起来,必然会在公众中间制造恐慌。此时,如果权威媒体不及时辟谣,让谣言被误认为是真理,继续误导公众的判断力,后果将不堪设想。
说到底,唯有舆论保持正确客观的态势,才能形成良好的辐射作用。基于此,权威公信媒体面对流言蜚语,就要及时主动出击,第一时间确保舆论不跑偏,时刻掌控舆论主导权。权威媒体主动及时地发出权威声音,不要被谣言所羁绊,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