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河鲀”的基因密码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家破译,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科研价值。记者昨日(9日)采访了解到,中科院海洋所绘制完成菊黄东方鲀基因组草图,在海水养殖大型鱼类基因组测序方面又取得重要突破。据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宋林生研究员介绍,菊黄东方鲀是河鲀的一种,破译其基因密码花费了一年多时间,数据信息量是人类基因的三分之二,这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继绿河鲀和红鳍东方鲀后独立完成的又一种河鲀的基因组测序。
历时一年破解基因谱
记者采访了解到,菊黄东方鲀俗称“满天星”,是人们常说食材“河鲀”的一种,隶属鲀形目、东方鲀科,在亚洲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和极高的经济价值,是我国重要的河鲀养殖品种之一。中科院海洋所的这项研究成果进一步解读了东方鲀属鱼类的遗传信息,为深度发掘海洋动物基因、开发利用基因产品奠定了基础。
“常见的河鲀养殖品种有红鳍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两种,前者体型大、生长快,但味道略差一些,后者个小味美。所以我们通过杂交获得体型大、味道鲜美的新品种。”宋林生研究员表示,目前科学家们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已经培育出了这类新品种,但如果想解析杂交优势的遗传机制,获得生长性状稳定的新品种,就需要从基因组水平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团队7名科研人员终于破译了代表性物种菊黄东方鲀的基因组,获得的信息量约为人类基因组数据的三分之二。“好在现在的科技手段发达,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宋林生表示,有了基因组信息,就能将物种的性状与遗传物质一一对应,对物种的生理特征和繁殖发育规律都能有深入的了解。
新品种有望推广养殖
“绘制基因组草图,一方面是为了了解这种生物的生命特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服务河鲀养殖产业。”宋林生告诉记者,河鲀养殖目前主要为了出口,优良品种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养殖品种的遗传信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对指导杂交育种和养殖生产都十分重要。今后将利用此研究成果,以抗病能力强、生长快、个头大、味道鲜美为目标,进一步指导培育新的杂交品种,获得具有特定生理特征的杂交后代。
此外,宋林生还表示,河鲀毒素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基因密码的破解也将推动河鲀毒素的代谢研究,“从基因水平揭示毒素的合成机理,也能通过基因选择的育种方式,获得符合人们喜好和需求的新品种。”宋林生研究员认为,如果彻底弄明白河鲀毒素的合成机理,将有望实现河鲀毒素的体外合成,届时成本将大幅度降低。此外,宋研究员还表示,有了基因组草图做基础,培育出无毒的河鲀也非难事,但国际市场的需求,还是以传统的河鲀为主。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