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湖面漂满塑料瓶,瓶下悬挂网箱;湖水深暗混浊,腥臭扑鼻而来。近日,记者在武汉市江夏、蔡甸等远城区采访时发现,各区的主要湖泊均有此景。“这是在养珍珠。”住在江夏区鲁湖边的一位农民说:“珍珠养好了,湖水也变臭了。肥了养珠人的荷包,可苦了我们这些靠水吃水的人。”
据了解,养殖河蚌进行人工珍珠培育,最早兴起于沿海地区。近年来,受当地日趋严厉的环保政策限制,也迫于当地水体质量下降,养殖户纷纷把目标转移至像武汉这样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的内陆地区。
目前,武汉市汉南区、东西湖区、江夏区、黄陂区、蔡甸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均有湖泊在进行珍珠养殖,其中仅蔡甸区就有4个湖育有珍珠,网箱养殖水面达3350亩。
为了使河蚌快速生长,增加产量,养殖户在水中撒播大量的人禽粪便等有机肥,养殖密度和投饵密度也大大超过蚌的自然需求量,导致湖水自净能力下降,水体急剧富营养化。原本清澈的河流、湖泊、塘堰受到严重污染,不仅危害环境,也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民的吃水。“小型湖泊养珍珠3到5年就发臭,时间再长点,湖就给毁了。”一位环保业内人士说。蔡甸区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显示,近几年该区主要湖泊污染速度明显加快,珍珠养殖水体污染程度最重,水质均呈现V类或劣V类。该区环保局人士介绍,去年以来,东湖等城中湖大面积取缔珍珠养殖,养殖户便“移师”远城区湖泊。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5年,省水产局就曾下文,规定城中湖、风景区、饮用水水源地不得从事珍珠养殖,但对远城区却没有明确的禁养规定。加之渔业环境与资源的管理涉及许多部门,需要渔业主管部门与环保、公安、水务等相关部门配合完成,工作难度更大。
为此,武汉市环保、农业部门的专家呼吁,尽早出台湖泊养殖规定,修复被污染湖泊的水体。
另据了解,我省现有湖泊珍珠养殖面积达4.9万亩,年产珍珠35吨。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