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8月全省平均气温在24℃-31℃,气温、水温达到最高点,是养殖的黄金季节。这时期投饵量大,饲料和水生动物的排泄物诱发其它有机因子对养殖水质的污染,造成养殖水体中有害病菌大量滋生,导致这一时期病害多发。此时池塘养殖刺参处于夏眠阶段,刺参工厂化育苗进入保苗状态,对虾养殖处于病害高发期。
一、病情预测
1.鲤鱼、草鱼:易发生细菌性烂腮病、败血症、赤皮病、出血病、肠炎病和水霉病,同时易得车轮虫病、锚头鳋,病鲤(其中特别是框鲤)鱼种和成鱼易发吉陶单极虫病、锦鲤疱疹病毒病。重点关注省内主养区和高密度精养区。
2. 鲤鱼、鲫鱼鱼种或成鱼:易发生鳃部或肠道黏孢子虫病,该病历年频发。重点关注沈阳、辽阳整个渔区。
3.乌鳢、鲶鱼:乌鳢易发生诺卡氏菌病,鲶鱼易发维氏气单胞菌病、斜管虫和杯体虫。重点关注沈阳、鞍山和辽阳整个渔区。
4.鲢鳙鱼:成鱼易发生烂腮病、、肠炎病、赤皮病、打印病和爆发性出血病。重点关注省内主养区和大水面养殖区。
5. 金鳟鱼、鲟鱼:易发生肠炎病,重点关注本溪、葫芦岛、鞍山淡水鱼养殖场和省内高密度精养区。
6.大菱鲆和虹鳟鱼:大菱鲆易发生肠炎病、红嘴病、腹水病;虹鳟鱼易得细菌性肠炎病。关注省内工厂化养殖和流水养殖区。
7.对虾:易发生病毒病(白斑病)、细菌病(红腿病、烂眼病、黑鳃病等)病、纤毛虫病等。重点关注沿海各市的中国对虾养殖池塘和南美白对虾精养区。
8.刺参:易发生烂胃病、烂边病、肿嘴病、腐皮病和盾纤毛虫病。重点关注沿海全部养殖区域。
9.海蜇:易发生“气泡病”、“顶网”、“长脖”、“萎缩” 、“上吊”、“落底”等病害。重点关注东港和沿海其他海蜇养殖区。
10.鲍鱼:易发生气泡病。重点关注大连沿海鲍鱼养殖区。
11.滩涂贝类:易发生弧菌病,重点关注省内全部养殖区域。
二、防治措施:
8月份进入高温高湿季节,是鱼类快速生长时期,也是部分病原微生物繁殖的高峰时期,一旦发病,治疗很困难。因此防治要做到无病先防。做好养殖水质调节工作,减少病害发生机率。一是经常加注新水;而是定期用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或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三是定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控制有害病菌的浓度,减少感染机会。
1.淡水鱼类疾病的防控:一是用生石灰、漂白粉、生物制剂等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和水质调节,每10天池塘消毒一次,二是每天开启池塘的增氧设备,如遇到闷热天气,应延长增氧时间。三是投喂新鲜优质饵料。每15天内服一次药饵,每次连喂5~7天。
2.乌鳢诺卡氏菌病可采用内服利福平防控;鲶鱼维氏气单胞菌病采用内服氟苯尼考防控。
3.金樽鱼、鲟鱼发生细菌性疾病可用大蒜素粉(10%)口服,用量每公斤鱼100毫克每天,连续投喂3—6天,或者服用氟苯尼考,用量每公斤鱼7-15毫克每天(分2次),连续投喂3—5天。
4.大菱鲆、虹鳟鱼疾病的防控:定期对养殖池和工具进行消毒,及时清洗池塘,避免变质饲料投喂,合理控制投饵量,可在饲料中加拌复合维生素,增加鱼的免疫力,发病后用土霉素或肠炎灵拌饵投喂。
5.对虾病毒、细菌病防控:高温季节,应该满水位,减少换水量,以保持水质的相对稳定,对虾的病毒病,至今控制措施有限。保证良好的水质,充足优质的饵料供应,在饵料中添加电解多维是提高对虾的免疫力最佳的办法。
6.刺参疾病防控:海参养殖过程中,密切注意水质变化,尤其大雨过后,水质变化较大,要加大换水量,下雨时从表层随时排出表层淡水,防止盐度骤降;泼洒生物底改改良底质:有底部微孔充氧设施的池塘,要适当开机增氧,改善水质、底质。日常注意捞除养殖池中的杂草。
7.海蜇与滤食性贝类混养池草害控制:7月中下旬多阴雨天,水中浮游植物不易繁殖生长,造成水体透明度高,有利于刚毛藻生长,8月份,雨季一过,天气转好,易造成危害。一是立即施肥繁殖浮游植物,保持透明度在35-50厘米之间,pH控制在8.6以下。二是一旦发生草害,数量少时可用人工捞出,数量大,可用黄泥、草木灰或麸皮等泼洒在丝状藻类上遮蔽光线,使其逐渐死亡,然后泼洒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分解消除大型丝状藻类,改善水质,预防顶网等疾病的发生。
如果池水中甲藻占少数,不必处置,如果甲藻量很大可采取大换水、泼洒生物制剂如净水菌等方法控制,也可考虑在微风天气时在下风头泼洒药物杀灭。再者,骨条藻、海链藻、直链藻等硅藻若数量少则是很好的饵料,但数量多则导致水体发粘,海蜇游泳无力,危害很大。一旦出现上述藻类,立即用净水菌控制。一旦发生病害,要准确诊断,采取相应的措施。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