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预约排期等待了一个多月,终于在郭根喜那简朴的办公室里见到了他。等待了这么久, 并非郭根喜架子大“脱离群众”,而是他确实太忙了,常常分身乏术。郭根喜 常常说“自己是个渔民科学家”,很多接触过他的人都认同这一点。因为这么多年来,无论是严谨细致的科研岗位, 还是生产养殖第一线,处处都留下了他匆忙的身影,为我国深水网箱产业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两个小时的采访中,郭根喜直 面产业存在问题,不回避、不推诿,回应业界疑惑。近 3 年来,我国南海深水网箱产业养殖环节遭遇了强台风 袭击,造成较大损失,原因虽然是多 方面的,但他坦承:我国深水网箱基础研究确实还很欠缺,很薄弱,有限的资金在渔业装备科研投入上还很分 散,一些关键问题和关键技术还未得 到很好解决,国家正在加强这部分的科研投入与研究工作,例如广东省首先建立深水网箱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期望在三两年内首先解决制约深水网 箱发展的核心技术,就是结构安全技术,只有解决了深水网箱的结构安全, 产业才可能得到快速稳步发展。他告诫养殖者:养鱼一定要用心 去养,才有可能赚钱。这个“用心”包括养殖的全过程和装备的使用与维护, 还得尊重科学才行。
反思:风控意识淡薄
《海洋与渔业》:请您分析一下近 3 年台风对深水网箱产业造成严重损坏的原因。
郭根喜:从我所掌握的情况来看,不能说对产业造成损害,只能说台风对某些企业或养殖户经济造成了损失。毕 竟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和链条,只能 说台风造成了产业链养殖环节群体当中某个点的损坏。当然尽管是一个点,我们也要重视,总结经验,提高风险的防 御能力。至于说到这几次台风网箱损坏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七个方面: 第一,强台风超过了深水网箱原工程设计的承受能力;第二,风险意识薄弱,过分自信麻痹大意埋下灾害隐患;第三, 工程技术施工不规范隐藏灾害风险(工程技术不到位、质量管理不健全、狭隘 成本概念等);第四,海洋环境欠基础评估数据;第五,施工安装及维护技术培训欠缺;第六,施工安装及使用单位 日常管理不到位;第七,未有制定相关 灾害防御应急预案。为何说第一个原因是超过了网箱 的承受能力?网箱承受能力就是锚抓力,使网箱在海洋工况作业中起稳定作用,好比一栋大厦建筑物的地基和框架。锚抓力是根据网箱所处海域环境要达到那个风浪级别而设计的。因此,锚抓力越大,可抵御的风浪级别越高,但工程造价也高。据查,网箱制造企业与网箱养殖业者所签订的合同均以12级台风为网箱工程设计参数,即便是这样,根据我们的工程实测和模拟实验数据,若采用桩锚方式,工程要求木桩桩径必须达40厘米并入土超过4.5米,锚绳与地夹角不大于17度,才可能有效抵御预见的12级台风阻力不致拨桩。在网箱损坏原因的勘察调查中,工程所使用的木桩长仅为2.5米,桩径才30厘米,更何况“纳沙”是超过了12级的台风!还有一个致命弱点是桩一旦拔起就完全丧失了锚的功能,结果就随波逐流,网箱失去控制,损坏就在所难免,海南发生“纳沙”网箱损坏的情况这就是问题的核心。再说,第三个原因,工程技术施工不规范隐藏灾害风险,这是国内深水网箱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施工单位对施工工艺技术没有经过严格培训,特别是海上锚泊系统安装部分,是否严格按设计要求安装到位?是否严格按程序进行调试?施工技术是否到位?都影响深水网箱系统的安全。况且目前很多深水网箱三大系统(框架、网衣、锚碇)是不同单位分头进行施工的,大部分深水网箱业主自主安装锚泊系统,因此,网箱的整体技术协调性差,风险隐患极高。
台风造成的损失,教训是惨重的。但应该说,此两次台风对南海区深水网箱养殖产业的发展并未造成严重冲击,对很多企业和渔民投资深水网箱养殖的热情并未受到较大影响。目前,中小规模的深水网箱养殖户,从这几年来看,养殖效益相当不错。台风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无法阻止,但我们尽可能想方设法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保障人民财产安全。
我建议,今后深水网箱业者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第一,重视养殖区域规划。不是所有海域都适合深水网箱养殖,因此,深水网箱养殖的海域规划尤其重要。要做好前期基础评估工作,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第二,重视深水网箱工程设计工作。根据网箱工程设计边际条件,做好选址和网箱系统选型相宜性技术工作;第三,规范施工技术。包括工程技术档案,业主与承建单位合同规范,工程建造实施方案,引入第三方技术监督与管理等;第四,加强日常管理维护与保养。网箱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系统协调性会减弱,着重及时对锚泊受力平衡的调整与检修,是网箱安全的关键;第五,制定灾害应急预案,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减小经济损失;第六,正确的养殖行为。一个网箱具有一定的养殖载荷能力,超过这个载荷,即使没有台风等灾害性海况,要想取得好的养殖效果恐怕也不容易。所以,合理的养殖密度,合适的网目尺寸,也是获取良好经济效益,降低风险的重要措施。
根源:敬畏之心不够
《海洋与渔业》:据我了解,无论是海南还是广东的深水网箱被台风刮烂部分,除了台风强度超出承受范围之外,相当部分是由于企业在建设时为节省成本而降低标准,另外是管理不到位所致的,请您结合实际给养殖企业提一些改进意见?
郭根喜:这个说法有点以偏盖全,并不完全准确。不是所有台风都刮坏深水网箱,也不是没有台风深水网箱就不损坏,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损坏的原因,这不仅要求深水网箱工程设计合理,也要求正确使用和合理维护。我在上面说了,台风是有等级之分,级别越高破坏力越大,要使深水网箱在高海况下生存,对设施及装备的高要求就要有相应的投入。所以,我们强调要调查深水网箱设置海区的台风历史资料,按历史记录最高级别去设计网箱的承受能力,也就是锚抓力和框架的抗压抗弯切能力,这样最起码是在可预知的风险控制方面上做足功夫,至于效果嘛肯定是做了比不做好。国内现在可以说是大部分深水网箱养殖区及选址都没有做本底调查和环评的,因此,工程设计就存在盲区,风险隐患也在所难免。
还有,关于企业建设网箱为节省成本降低标准的问题,我认为这个说法也不准确。一是他们不熟识深水网箱工程技术,二是国内目前还没有建立网箱工程设计标准,何来降低标准呢?也就是说很多企业主有可能以经验作为主导,例如,HDPE C60型网箱根据设计原本要求采用600公斤的铁锚,遭遇14级台风时才有足够的锚抓力,但业主按经验可能认为450公斤就够了,这给人感觉好像是降低了标准,其实不然。我认为他们是对海洋的敬畏之心还不够,俗语说“欺山莫欺水”,网箱属于海洋工程,首先对海洋要有敬畏之心,做好每项工作,要尊重科学。目前那种类型海区,选择适合的网箱类型,配置适合的锚泊系统,这个工程技术是比较成熟的,希望网箱建设单位和业主可多咨询深水网箱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听听他们的建议,一定会有好处的吧。
回应:基础研究欠缺
《海洋与渔业》:经过这前两年台风打击,有部分养殖企业认为深水网箱在国内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产业,在基础研究一块还不够深入。他们认为,将一个尚未成熟的产业推给企业去产业化是不负责任的,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郭根喜:首先,任何一个技术、一个产业都是在社会需求和技术累积过程中逐步成长、逐步优化和完善。就算现在顶尖的航天工程技术,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深水网箱在我国是一项年轻的事业,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我国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自主研发出适合我国海况的深水网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国家正在进一步推动和促进深水网箱产业技术建立,协同我国渔业产业结构性调整,也通过项目资助使深水网箱工程技术向前发展,实现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这是国家海洋经济战略的一部分。深水网箱的基础研究确实还很欠缺,很薄弱,有限的资金在渔业装备科研投入上还很分散,一些关键问题和关键技术还未得到很好解决,国家正在加强这部分的科研投入与研究工作,例如广东省首先建立深水网箱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期望在三两年内首先解决制约深水网箱发展的核心技术,就是结构安全技术,只有解决了深水网箱的结构安全,产业才可能得到快速稳步发展。目前一些新技术新装备有了很好的储备,可能今年或者最迟明年就进入中试,相信这些技术会给产业带来强大的支撑,恐怕到时你想申请一片海进行深水网箱养殖就没有那么容易,海域资源变成紧缺资源了。
至于养殖户提到的关于把一个不成熟产业推给企业去做产业化是不负责任的说法,我不认同这个观点。首先,我国倡导企业是科研创新的主体,因为他们离市场“较近”,加上他们的经营优势,比起科研机构更适合。所以说,企业参与深水网箱产业化是一种自主行为,国家从来没有进行强制性去要求企业进行深水网箱产业化。企业的决策和经营管理,是否每一项投资都那么准确肯定获利呢?恐怕没有人敢保证吧?但一个好的企业一定善于在技术上捕捉先机,加与市场运作,成为自己进入市场经营的第一人,当然这个是有风险的啊。尤其是一些企业只要看到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那怕是不成熟的技术,也会通过自身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优势积极进行培育,使自己成为该产业的“领导者”。因此,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产业创新,包括政策扶持、项目资金资助等等。但这些都是自愿原则,但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一定基础及技术优势,按国家相关程序申请。
科研:创新永不停步
《海洋与渔业》:对于深水网箱的基础研究,您认为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和解决的?科研单位、制造企业、养殖企业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和提升?
郭根喜:渔具渔法研究,是世界性难题,现在没有哪个国家在工程力学上提出完整基础理论。渔具特别是与网具有关或与网具结合的渔具、设施,由于受力的不确定性,比如一张网有成千上万个网目和网结,在外力作用下,每个网目的受力都不同,流速流态或网状的改变,网的每一节点受力都相互牵连随之改变,因此,给基础研究带来极大困扰。即使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也难准确模拟网具的受力,这就给我们对渔具研究带来难题。深水网箱属渔具的一种,看似简单,但涉及的学科众多,要研究透彻也绝非易事。但我们也有我们的办法,研究因陋就简,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是我们目前对深水网箱基础研究的基本原则。
我们目前正在建立深水网箱框架、网衣、锚泊三大系统的力学理论基础。首先是对网箱框架的形式进行生存工况研究,找到其与风浪的力学协调规律,框架塌陷的极限阻力基本数据,为工程设计提供技术支撑;第二个是锚泊系统,相对于海洋环境与地质,总负载(框架和网衣、鱼)在极限阻力下相对应的锚抓力基本数据,以确定网箱形式对应的锚泊系统;第三是网衣系统,通过观察研究鱼类行为在风浪胁迫下的生存能力和生存率,解决网箱的养殖容量。最后通过三大系统的组态,找到三大系统的最佳协调性,为工程建立技术标准奠定基础和提供依据。
科研的软实力固然重要,但科研的硬件也同等重要。提升科研单位的实验手段需要财政投入,这方面目前是比较薄弱的,政府应加大这类公益研究的资助。至于企业,我上面说过了,应加强自身建设和专业技术培训,提升企业的实力。
《海洋与渔业》:据说您在锚固系统上很快就会有所创新,只要一个锚就足够稳定一只网箱,您能够详细解说一下相关技术吗?现阶段,您还有哪些基础研究在进行着?
郭根喜:这不仅是锚泊系统创新,而是一种革命性全新的网箱形式。原有的深水网箱无论是组合式(4只一组)还是单只网箱也好,都是以一定的角度和方向进行多点锚泊布置,是假设风浪从某一方向袭来而预先设定锚泊,但实际上都没有办法预知“风从何而来”,因此,框架就没有办法评估到底哪段或哪个点容易出问题而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采用单点系泊再结合网箱形式,我们就有解决不知变预知,将着力点固定在某一位置上并取得相应措施。单点系泊最大的优势还在于网箱可以顺从风或流(浪)受力方向,永远顺着风或流(浪)力大的一个方向,或者它们的合力的方向,并与风浪作适当同轴向运动,消耗风浪对网箱的瞬间能动,达到最大限度保护网箱的安全。以现有的单只网箱配置6个锚来看,总重量3.6吨,但实际起作用的只有正面两个锚,加起来不过1200公斤。若采用单点系泊,即使是采用2000公斤,也比前者具有更大的锚抓力,同时节约1.6吨锚泊成本。另外,单点系泊施工极简单,解决了多点锚泊的施工难题。从这几个技术组合来说,单点系泊和新型网箱系统结合,一是解决了网箱框架塌陷,二是阻力减小更具安全性,三是施工简单无需反复调整,四是可扩展功能较多如加载投饵机,远程监控等,以及预留鱼苗标粗和成鱼收获暂养配套装置,五是节约成本而安全性得到极限发挥。
养殖:一定要“用心”
《海洋与渔业》:有一种说法,广东养殖深水网箱的企业这几年没几个赚钱的,请问您掌握的信息是这样的吗?
郭根喜:这个你最好去问企业,为什么不赚钱?让他们去回答你的问题更准确,我不能乱说。但据我所知,海南的海丰公司年年都在赚钱,而且效益不是一般的好,是很好。今年他们企业在原来350多只箱的基础上又新增了50只箱,他们是如何赚钱的?你们最好去与他们交流一下。另外,广东的中小规模的深水网箱养殖业者都普遍效益不错。若真的不赚钱,一两年还能撑得住,几年都不赚钱就应该“关门大吉”了吧!我这里补充一句,养鱼一定要用心去养,才有可能赚钱。这个“用心”包括养殖的全过程和装备的使用与维护,还得尊重科学才行。
《海洋与渔业》:您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说过,退休后会亲自去投资深水网箱养殖,这除了说明了您对产业的自信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考量吗?为什么?
郭根喜:这是我一句戏言,但也是我真实的想法。如果到时条件许可,假若又能申请到合适的海域,不妨试试。再说,深水网箱养殖是一项国策,是国家海洋战略的一部分,是繁荣渔业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是从事这方面专业研究的,使技术成果转化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或通过实践进行技术创新,我相信我可能比别人更有优势。如果有一天真去投资了,那起点是机械化自动化甚至是智能化深水网箱养殖,通过我的实践与广大渔民建立一个设施养殖交流平台,推动现代化养殖模式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而已,当然也想通过耕海牧鱼自得其乐啦。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产人物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