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令记者欣喜的是,区内的水产研究部门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养殖户靠前服务。比如,广西海洋水产研究所就将学术研究运用到水产养殖中。近期,该所的“沙虫与对虾混养技术”正在推广。相关专家称,“沙虫与对虾混养,专门吃硅藻的沙虫会消耗掉水中的有机物,达到清洁虾塘的目的。”
北部湾作为全国海洋水质最好的海域,对虾养殖一直是近20年来的优质产业,但日益严酷的生态环境却让这一产业面临考验。广西对虾产业,何去何从,值得业内人士思考。
优势产业 搭上信息快车
“作为旅游城市,北海工业少,水质好,养殖环境相对优势,因此对虾的养殖面积一直居钦北防三市之首。”广西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黄志诚如是说。
作为优质产业,无序发展滋生的恶果来到了——2008年,开发滩涂资源发展对虾的养殖模式,给北海当地海域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的同时,也给对虾养殖业造成了负面影响。当地虾农有的改行,有的迫切觉得需要信息的支持。此时,北海水产专家苏强华创办的
“中国水产门户网”(www.bbwfish.com)应运而生,引来业内外人士关注。
苏强华是一名养殖技术员,他在上网检索时,备感水产养殖技术信息的匮乏,遂萌生了创办专业网站为广大养殖户服务的想法。1999年,这一专为养殖对虾提供信息共享的网站创办,“没想到,受到虾农、专家及许多行业人士的欢迎”。如今,这家网站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水产门户网。“信息时代,专业网站对产业的推动不可忽视。”记者采访时,所有的专家和养殖户都会提到这家网站。
产业优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2002年,中国对虾出口受阻,因为在产品中检出超量抗生素,这一事件引起整个产业对对虾养殖中谨慎用药的思考。黄志诚称,这一事件,使虾农减少了对抗生素的使用,并在技术指导下,学会使用生态有益菌改善养殖水体,有利于对虾生长,却不会增加水体有害物。
扶持本地企业 避开产业误区
一份2013年出炉的《广西对虾产业报告》中提到,钦州近九成对虾养殖户为浙江人——这一现象,曾引起广西沿海养虾人惊呼“狼来了”。
在钦州、防城港出现外地人投资养虾的状况,并没在北海出现。北海一名业内人士介绍,这得益于当地对本土虾农的扶持及支持,“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看到了外地投资者对该产业投资的盲目性及赌博式的投资倾向”。
这名业内人士称,一些外地养虾人往往以1000~3000元/亩的价格大片租下村民的虾塘,再分割成小块转包给同乡——这批人中没有养殖经验,投入的成本却很高,承受着比当地养殖户高几倍的风险。
这样的模式,一直被北海当地水产养殖业所抵触。
传统产业 融入科技创新
从土塘到地膜,再发展到高位池养殖;虾塘由大改小(降低成本和风险),由浅改深(改良养殖环境),改进排水排污……传统养虾,正融入科技创新,并在行业中迅速得到推广。
“要让虾农认识到,科技含量就是生产力。”一名水产专业人士介绍,这样的创新养殖,给虾农带来真金白银的利益:对虾养殖的回报率,从过去的1.3:1,增加到1:1。
黄志诚介绍称,对虾产业在整个广西水产业中占了近90%,以2011年为例,产值达到99亿,若加上相关产业,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面对养殖户最困惑的种苗病害问题,黄志诚称,现在国内养殖的大都是南美白对虾,种苗从南美进口,成本较高,如果引进者在种苗繁殖中出现问题,流入虾农的虾塘,病害就很难控制。不过,黄志诚也承认,“虽然国内也能培育出同类种苗,但性能和品质没有南美白对虾好”。
在采访中,一名业内人士也担心,外来种苗受制于人,会影响产业的良性发展,“希望政府部门能引起重视,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国内良种”。
令记者欣喜的是,区内的水产研究部门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养殖户靠前服务。比如,广西海洋水产研究所就将学术研究运用到水产养殖中。近期,该所的“沙虫与对虾混养技术”正在推广。相关专家称,“沙虫与对虾混养,专门吃硅藻的沙虫会消耗掉水中的有机物,达到清洁虾塘的目的。”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