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桑叶墨绿,阡陌相连;鱼塘遍布,水光潋滟。
走过唐代的永兴桥、宋代的宝溪桥、明代的长寿桥,我们便来到了射中村的桑基鱼塘。上世纪90年代,菱湖桑基鱼塘育桑养鱼,相连相倚,相辅相成,成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所肯定的我国唯一保留完整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自被确定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养鱼培训中心菱湖桑基鱼塘教育基地以来,每年参加培训的发展中国家水产技术人员都来我们村参观考察。”南浔区菱湖镇射中村党支部书记董魁富说。
塘边桑地上,几个老农在稠密的桑树间锄草,“卟卟卟”的锄草声声声入耳;塘滩上,养殖户在给鱼儿喂食,碧波荡漾的水面激起层层涟漪;不远处的田间,三三两两的人挑着一担担蚕粪,撒在绿油油的禾苗间。
桑基鱼塘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随着蚕桑产业的迅速发展,其生态养殖模式基本成型。据明代归安县沈氏所著的《沈氏农书》记载:“池畜鱼,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壅桑,鱼,岁终可以易米,畜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成了世界罕见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
在射中村,时光似乎不曾流逝,一切还是400多年前的模样: 680亩桑基鱼塘自成天地,村民们循环着桑叶养蚕、蚕粪喂鱼、塘泥肥桑的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处处停蚕箔,家家下渔签”,交织成一幅桑茂、蚕盛、鱼旺的水乡美景。
“近年来,尽管资金短缺,但我们仍然不断加大对桑基鱼塘的保护力度,不仅改造、修复了300亩鱼塘,而且还对老鱼塘进行了修整,加固、筑宽了塘与塘之间的道路。因为这是我们的历史,也是我们的文化遗产。”董魁富说,如果没有桑基鱼塘,就无法衍生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文化资源不可再生。桑基鱼塘几千年来孕育了鱼文化、蚕桑丝绸文化、桥文化、船文化、古村落文化、耕读文化等丰厚的民俗民风和人文底蕴,她的保护与利用,必将成为延续历史与文明的新节点。
“去年年底,我们又对130亩鱼塘进行了整修,修复塘埂623米,浇筑生产操作通道655米。今年3月初,补种新桑苗2.5万株,对区域内20亩毁桑种菜的桑地进行了恢复。考虑到无论茧价波动或是否养蚕,都必须保住桑树的旺盛态势,村里还对桑地进行了适当的保护性补偿。”
当笔者聊到日前南浔桑基鱼塘系统成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董魁富显得非常高兴,他说:“这是好事,无疑为我们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射中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除了桑基鱼塘,还有古建筑群和后羿射日神话等文化遗产。2005年,射中村被确认为国家最高等级的五级旅游资源点,今年又被列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一般村名单,现在我们正在着手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投资30万元用于宝蓄桥周边环境及道路的保护与修复,投资10万元用于粮仓及周边环境的修复,投资40万元用于南至自然村古建筑的修复,投资30万元用于连接南至自然村主要通道的修复,投资10万元用于老石、古石的集中整理与规划。上月,中心村到古建筑保护区南至自然村的水泥道路已经浇筑完工。”董魁富说,通过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把射中村打造成南浔区美丽乡村的重要节点与亮点。
据了解,多年来,南浔区高度重视桑基鱼塘的保护和发展,采取积极措施开展桑基鱼塘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市、区两级政府分别成立了桑基鱼塘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桑基鱼塘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的组织实施。南浔区人民政府委托浙江大学编制了《湖州南浔桑基鱼塘系统保护和发展规划》,划定核心保护区、次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使保护利用工作科学有序展开。 2013年,湖州市人民政府制订并颁布了《湖州市桑基鱼塘保护区管理办法》,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为桑基鱼塘的保护利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南浔区在对原生态桑基鱼塘进行修复性保护的同时,还充分挖掘其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内涵,创建了“果基鱼塘”、“油基鱼塘”、“菜基鱼塘”等新型模式,目前已建成新型桑基鱼塘近2万亩。加大扶持,建立遗产保护地农民补偿机制。市、区两级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助形式对核心保护区内桑树补植、鱼塘修复、河道疏浚等给予财政补助。在和孚镇荻港村,我们看到, 1007亩的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核心保护区内,塘、田、地穿插,各产业相连相倚、相辅相成形成了极富生命力的种养业生态循环系统。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