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黄海连续8年暴发浒苔绿潮
“环保部门不下海海洋部门不上岸”格局亟待破解
大规模浒苔绿潮正从黄海中部向北涌向山东沿海一带,这将是黄海连续第8年暴发大规模浒苔绿潮。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夏季在海边闻到浒苔刺鼻的腥味,习惯了一车车浒苔被拉往郊区填埋,甚至为部分浒苔被制成饲料和肥料而欣喜。“变废为宝”确实值得庆幸,但人们不应忘记浒苔是人类污染海洋的恶果,与赤潮一样,都是大海向人类肆无忌惮的污染行为发出的警告。
记者了解到,海洋80%以上的污染源来自陆地,但我国环保部门和海洋部门职能分工致使陆源污染物排海控制和监管面临“环保局不下海,海洋局不上岸”的困境,造成海洋污染治理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被动。专家呼吁尽快破解这种管理格局,形成统一、协调的海洋污染物治理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执法体系。
频发绿潮、赤潮:向人类发出警告
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近期在渤海和黄海北部监测到大面积浒苔绿潮。6月9日监测数据显示,黄渤海浒苔绿潮覆盖面积约310平方公里,分布面积约21161平方公里,距山东日照最近约20公里,距山东青岛最近约5公里,并继续向偏北方向漂移。
浒苔绿潮今年将再次涌向山东部分沿海地区,绿色絮状的浒苔又将堆积在沙滩上,发出一股股浓烈的海草腥味,工人又要整车整车地将它们拉到填埋场处理。从2007年以来,这已是浒苔绿潮第8次影响山东部分沿海地区,冲击沿海旅游业并威胁养殖业。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逄少军说,黄海连年暴发漂浮浒苔绿潮,敲响了黄海近海生态环境恶化的警钟,说明沿岸人类的经济活动已让黄海生态环境脆弱不堪,浒苔剧增反映了黄海近海海域氨氮水平达到浒苔大量出现的条件,因为浒苔是海水富营养化的典型表现生物。
记者了解到,目前科研人员对浒苔形成机理和暴发原因仍在进行研究,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但基本共识是海水中富含大量氨氮是形成浒苔的必备要素。因此,浒苔是沿海经济活动中向海洋排放大量污染物的恶果,大海通过暴发浒苔绿潮来吸收海水中的过量氨氮,自我恢复水质,也向人类发出警告。
与大型藻类浒苔相比,赤潮是一种微型藻,但形成原因均与人类过度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据统计,2013年仅渤海就发现13次赤潮,面积约1880平方公里。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研究员李钦亮介绍,赤潮形成原因有两类:一是海水富营养化引起,主要是陆地过度排放氮、磷和污水等;二是人类过度捕捞,原来以单细胞藻类为生的动物明显减少,这种单细胞藻类就大规模爆发。
突发溢油大伤海洋元气
溢油是近年来海洋环境主要污染源之一,除了船舶正常航行产生的油污滴漏和陆源工业污染物外,重大突发性溢油事故则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例如大型船舶碰撞沉没、钻井平台和沿海炼油厂发生生产事故等。
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输油管道发生爆炸事故,受污染海域约430平方公里,其中重度污染海域约为12平方公里,一般污染海域约为52平方公里。
2011年6月初,渤海蓬莱19-3油田B、C平台相继发生溢油事故,事故污染海水面积至少550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蓬莱19-3油田周边和西北部海域,其中劣四类海水海域面积累计约870平方公里。
2013年11月22日,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发生爆炸事故,导致原油入海。监测结果表明,海面油膜分布较多区集中在青岛团岛至黄岛一线胶州湾内侧海域,局部海域石油类浓度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黄岛大石头以西岸滩有油污分布。
这是三年来黄渤海发生的三次严重溢油事故。有专家认为,“7·16”大连油污染事件和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会使海域石油平均浓度升高,一般在海水稀释和自净能力作用下,水质应该能得到较快程度恢复。但这两次溢油事故都在渤海,而渤海是半封闭海,海水交换程度较低,因此恢复时间较长。
重大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海洋环境专家则持更为悲观的态度,他们认为溢油事故会对渤海生态系统造成中长期影响,特别是海底油污难被稀释和自净,会对底栖生物造成危害,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物链。
监管格局待破解
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陆源排污压力依然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为14.4万平方公里,呈富营养化状态海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盐城、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研究员孙培艳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海洋环境污染源80%以上都来自陆地,包括河流带入、沿海养殖业和工业污染物排放等,因此必须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并监管,确保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
但部分基层海洋与渔业部门向记者反映,陆源污染物排海控制和监管面临“环保部门不下海,海洋部门不上岸”的困境。海洋管理部门只能监管到“入海排污口”和“海洋倾倒区”,对来自上游的河流难以监管。各地的环境保护部门,也只能监管当地的河流,对跨界河流束手无策,入海河段监管又与海洋部门界定不清。
专家认为,“环保部门不下海,海洋部门不上岸”的管理格局和行政区域分割的障碍亟待破解,形成统一、协调的海洋污染物治理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执法体系。
对于溢油事故,也要打破船舶溢油归海事部门管理,钻井平台溢油归海洋部门管理的格局。同时,应加强船舶溢油风险防控,增强海上交通安全意识,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并加强对沿海炼化企业和钻井平台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
此外,海洋法律专家指出,《海洋环境保护法》自1999年修订后再没有修订过,对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以后,受害者如何索赔、海洋生态破坏如何修复等方面的内容缺乏配套规定和法律依据,亟待重新修订。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