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的每个乡镇都建立了水产村,原本独立分散各乡镇河道内的渔民们有了各自的归属。如今其时代色彩和使命已全部退去,水产村从一个独立的行政村变成了社区内的渔民小区,打渔的日子也渐渐成了大多数人对过往的回忆,而捕鱼、驾船的手艺在点点的追忆中正逐步消失殆尽。老一辈的渔民早已干不动,年轻小辈更不肯以打渔维持生计。如今只有几叶小舟每日早出晚归,都是退休的几位伯伯、阿姨平日捕鱼捉虾的打发闷子而已。
现正值螺丝上市的季节,每天渔民们天不亮就会带上捕螺丝的工具出门,午饭是隔夜就准备好的,直到下午4点才会驶回渔民小区的码头。了解情况后,6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渔民码头静静等候渔船的归来,当夕阳渐起,晚风拂过,第一条小船慢慢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渔船很小,船沿几乎贴到了水面。船两端各坐着两人划动船浆,船缓缓靠向码头,未等靠岸岸上的居民已开始询问当天的收获。“马马虎虎”渔民戴小弟笑盈盈的并不多说,看得出今天的收获不错,打开舱盖层层叠叠的螺丝黑压压一片,几乎占满了整个舱位。将螺丝清洗干净后,老戴夫妇两人便开始称重,一共称332斤,老戴说:“最高峰时能达到一天600多斤。”不一会儿其他几条小船也陆续赶了回来,捕获的螺丝大多在两三百斤。傍晚6点多,收螺丝的摊贩就以每斤1.5元的价格进行收购,记者初步估算下来平均每条船一天能有三四百的进账,一个月下来收入也颇为可观。
“主要是退休了,在家闲不住,‘扒螺丝’就是为了打发打发时间,累了就在家休息”,渔民戴金弟说。今天他早上四点出发,沿着水路一直划到了太仓界内。“在过去对于螺丝的钟爱并不如斯,螺丝是没人吃的,只是现在人对螺丝的大量需求,反倒是将捕鱼这项‘本职工作’给忽视了。”
据了解,整个渔民小区内现在仅存的渔船还有10多条,不足原先的六分之一,大多因年久失修报废了。目前小区内5条下水作业的渔船中,只有一户人家还坚持捕鱼。 “捕鱼”一种不能割舍的生活过去的渔民以河道为家,不是住在船上就是在岸上搭个简易的窝棚,全家人都住在里面,就近的河道中还会放置鱼笼养殖鱼虾。上世纪90年代初,若是在郊外的乡村走上一圈这样的场景还时常能见到,如今消失难觅了。不过经过多方的打探,在徐行的地界上至今仍有一位保留最初捕鱼传统的老渔民。
今年62岁的戴琴芳,在38岁那年因事故不幸落下残疾,为了生计她开始以打渔为生。虽然在渔民小区里有着自己的新房,但26年间她从没去住过,一直居住在王家弄河旁自己搭建的棚屋内。对戴琴芳而言住到小区内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捕鱼。尽管棚屋是用零散的木块搭建成,夏天闷热冬天漏风,住在里面并不舒服,出行也只有一条泥泞的土路,可一晃二十多个春秋过去了,就在几年前从海洋渔业公司退休的丈夫一同搬了过来。
交谈中夫妇二人讲了许多以往捕鱼的事情,介绍了诸多捕鱼的用具,地蟹、麦钓、鲤鱼钓、地笼、迁钢网……其中有不少已经再也见不到了。现在他们捕鱼主要靠丝网(网具呈长带形,主要捕捞鲫鱼、鲤鱼、鳊鱼、鳜鱼等经济鱼类)和网兜两种工具,基本上抓到的都是些小鱼,平均每天十多斤而已。当问及为何不去干“扒螺丝”这个收益较高的项目,“习惯了捕鱼,基本上就不愿去做别的了”。记者了解到其实老两口都有一定的退休保障,吃穿用度并不忧愁。
戴阿姨说,每天下午4点起划船去将丝网撒在河中,一共12块,散完最后一块后从第一块依次捞起将捕获的鱼从渔网上解下,再到其它河道内撒网如此这般三次,通常要到晚上10点才能结束。到了第二天凌晨2点多,夫妇两人又得起床,划着小船到河中布下的各个网兜内去收获钻入其中的鱼虾。5点就得将它们拉到早市上去卖,一直到中午时分才回到家,吃过午饭休息不多时,继续周而复始的工作。在旁人看来这份辛苦着实犯不着,只是这几十年的捕鱼不仅是维持生计的一种手段,更成了他们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就算是刮风下雨,这捕鱼也是一天都不会停下。丈夫戴八弟告诉记者,特别是在下雨天,气压很低,钻进网兜的鱼要到水面呼吸新鲜空气,若是隔上一天不去将鱼放出来,鱼就会断气。不过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徐行不少河道都被堵塞,捕鱼范围不断缩小,同时水流不通也直接影响了水质,鱼虾大幅减少,预计今年捕鱼的收入还不到去年的一半。戴阿姨指着放在桶中的龙虾,表示都是这两天从网兜内捕到的,一共10斤都不到,而在二十年前一天光龙虾就得150多斤。闲暇夫妇两人时常坐在屋前看着河面,他们说这河这水一辈子也看不够。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