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2013年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在福州连江筹建珊瑚饲料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大黄鱼配合饲料。消息看似普通,但它却在传递着微妙的信息——福建大黄鱼产业的崛起,从早前当地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重视,到渐渐得到集团企业的青睐。
宁德大黄鱼养殖协会会长杨业平(左一)
容量超20万吨
自1993年福建宁德市水产技术站在三都澳的大黄鱼养殖示范基地成功繁育大黄鱼之后,福建大黄鱼养殖业发展至今,已形成从苗种繁育、孵化、标粗、成品鱼、饲料到销售各个环节非常健全的产业链,大黄鱼也成为福建继对虾后的另一个规模化养殖品种,并打造出“宁德大黄鱼”这一地理标志产品,在我国大黄鱼产业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福建大黄鱼养殖主要集中在蕉城区、霞浦县、福安市和福鼎市,其中80%产自蕉城区和霞浦县。根据2013年福建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福建大黄鱼产量从2000年的4.8万吨到2012年增加到8.7万吨,有业者认为2013年的实际产量已达15万吨。与几年前疯狂扩张不同,这两年经过产业的洗牌,淘汰了一批投机养殖户后,目前福建大黄鱼养殖已趋于理性,基本能通过投苗量来对未来商品鱼价格做出大体预判。
大黄鱼,这个高度集中的规模化养殖品种,而当下大黄鱼饲料整体销量不到4万吨。若全程投喂饲料,按照目前饲料系数换算,预计未来需要的大黄鱼配合饲料将超过20万吨,这对于饲料厂家来说,无疑具有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使用率约3成
由于饵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的60-70%,养殖户日常除了关注病害方面的问题,对配合饲料的使用情况也尤为重视。有资料显示,最早的大黄鱼配合饲料出现在2000年,那年的5月17日至7月5日,张蕉南和陈金翠在福建霞浦海区进行大黄鱼配合饲料试验,但由于当时使用效果不理想,饲料普及率较低。随着饲企生产技术的创新以及市场对配合饲料的认可,目前几乎每个大黄鱼养殖户都有使用配合饲料,其平均使用率约占养殖过程中饵料使用量的30%。
据宁德市大黄鱼养殖协会会长杨业平介绍,大黄鱼养殖周期中,饵料的使用通常采用干鲜搭配:一般高温期多用配合料,低温期多用冰鲜料。除了休渔期和高温期是大黄鱼配合饲料使用的高峰期,其余时间以冰鲜杂鱼为主。如此操作,不仅能降低成本,还可以改良鱼的体形、体色与风味等,同时,大黄鱼的养殖成活率和抗病能力也有所提高。
福建大黄鱼饲料市场品牌林立,不同饲料厂家间的价格、质量和档次各异。当前福建宁德地区市场占有率较大的饲料企业有天马、农好、海大、海马等。福建天马是当地老牌企业,市场占有率目前第一,约有1万吨;上海农好通过良好的产品品质及灵活的营销政策,仅用了一年多时间便获得在福建销售大黄鱼配合饲料量第二的好成绩;而刚试水大黄鱼料的恒兴,尽管在去年才销售不到400吨料,但由于其不错的实验效果及口碑也吸引了不少养殖户关注,据悉今年前4个月的销量已达600吨。
发展方向
虽然大黄鱼配合饲料基本满足该鱼的营养需求,但更多的养殖户反映,在大黄鱼长膘季节,使用冰鲜杂鱼比使用饲料的长势好;另一方面,一些高蛋白、高营养的大黄鱼配合饲料价格不低,养殖户难以承担。目前,配合饲料还是难以取代冰鲜杂鱼作为主要饵料的地位。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大黄鱼之父”刘家富认为大黄鱼蛋白质营养需求研究是开发其优质配合饲料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饲料企业需优化配合饲料,加大研发力度,确定好大黄鱼不同时期的营养水平。通过对比5个受大众欢迎的大黄鱼配合饲料品牌在不同时期的蛋白质含量,不难发现各主流品牌各阶段的蛋白质含量相差无几,但幼鱼期蛋白含量相对较高。
其次,由于野生大黄鱼与养殖大黄鱼价格差距悬殊,研发仿生态大黄鱼风味的饲料也是业者的努力方向之一。《大黄鱼配合饲料》国家标准制定单位——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在着手研究通过饲料养殖出接近天然风味的大黄鱼。
在市场竞争上,有业内人士认为,饲料企业需要确定好自身市场定位。由于目前大黄鱼配合饲料分低、中、高档料,价格定位在0.8-1.8万元/吨不等,对于选择做高档料的饲料企业而言,因其原材料选择面广,在保证质量好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养殖效果等综合因素,这样才能确保其高档料在市场占一席之地。
同时,不少业者希望饲企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做好市场服务跟踪,及时获得准确的饲料养殖效果数据,只有配合饲料的质量和效果稳定了,养殖户才有信心利用配合饲料养好大黄鱼。
致谢:本文数据由福州市珊瑚饲料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郑跃鹏、福建天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梁安伟、宁德市大黄鱼养殖协会会长杨业平以及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大黄鱼之父”刘家富老师等提供,特此致谢!
我国大黄鱼产业的发展
1985年前以捕捞为主
我国沿海大黄鱼分3个地理种群:分布在黄海南部至东海中部(福建嵛山以北)的岱衢族;分布在福建嵛山以南至珠江口以东的闽粤东族;分布在珠江口以西至琼州海峡的硇洲族。当时捕捞大黄鱼产量以浙江最高、福建次之、广东位居第三,其中以浙江舟山、福建闽东、广东南澳渔场最为著名。捕捞顶峰年份在1974年,东海区的年捕捞量达20万吨。
1985年至今大黄鱼养殖产业发展历程
“六·五”后期(1985年)的人工育苗初试成功;
“七·五”期间的人工繁殖与批量育苗技术攻关阶段;
“八·五”期间的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阶段;
“九·五”期间的大黄鱼养殖产业化阶段;
“十·五”期间(2001年至今)开始的大黄鱼养殖产业技术提升阶段。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