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湛江东海岛的东南海边,有两口已经废弃了的虾池,各有羽毛球场般大小,约2米深。这里曾是湛江第一家对虾育苗场——27年前,这里培育的208万尾墨吉、长毛对虾苗,开启了我市用人工种苗养虾的历史;同时,也掀开了湛江成为国家重要对虾各苗繁育基的序幕。
1980年,中国水产养殖联合总公司广东省公司湛江鱼虾基地选择在气候适宜、水质优良的东海岛海边建成我市第一家对虾育苗场,育苗水体共为2000立方米。
黄文清,1969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1980年调入湛江水产局,跟当时所有的技术干部一样,下到郊区水产研究所搞技术推广;许春贵,湖光公社料村人,最早参与我市对虾人工养殖,因此被调入研究所;吴达林,原湛江水产学校教师,后进入水产研究所。他们来到东南海边,成为对虾育苗最早的一批技术人员。
他们还记得,对虾育苗场的建设经费为19万元,是从养殖鲍鱼的经费里拨过来的。育苗场最初建成后,只有两口虾塘和6间平房,试验器材就是一些试杯、玻璃瓶、显微镜之类。日常靠发电机来发电、除了育苗室,其他地方晚上点以后就不供电了。
尽管条件艰苦,可人却满怀激情。当时国内人工育苗技术领域是一片空白,个别杂志能提供一些翻译过来的国外动态和简单资料,其余只能靠自行摸索。研究所的人都以育苗场为家,两个星期才回市区一趟,在家往往呆不上一两天又回场里来,所里的两个所长也都吃住在育苗场里。当年,吴达林为了找亲虾,哪里“鱼堰”多就就往哪去,市郊的“鱼堰”都跑遍了,双脚被海水泡得发白、脱皮。
黄文清为了观察、记录虾苗的生长过程,曾三天三夜没合眼,一直守在显微镜前。因为亲虾产卵是在晚上10点到2点之间。他常常半夜爬起来,打着电筒去查看。天然成熟的母虾远比人工催熟的母虾产卵要多,而且非常罕见,当听说有人收购到一条成熟的母虾时,他就特意借了一条快艇去看找,结果快艇中途熄火,只能沿着岸边推,从上午9点多一直推到下午4点,才回到育苗场。
许春贵主要负责饲养虾苗,当时没有人工饵料,而虾苗在不同的生长期营养需求不一,只能分别试验在什么时候该喂什么生物饵料,从各种藻类到蛋黄都尝试过。
1980年,东海岛曾刮过一次大台风,大水把育苗场的围墙都冲垮了,水直淹到人胸口处。第二天,大水一退去,大家把东西拾掇清理了,一边起围墙,一边继续做试验。
正是靠着这不息的激情和无私细致的工作,育苗场当年208万尾,突破了对虾养殖的瓶颈,使我市养虾业得以起步。1982年,斑节对虾人工育苗试验初获成功,填补了当时国内空白,因此获得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而自行探索出的亲虾人工催熟技术,则为1989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鱼堰亲虾大批量促熟研究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东南海边涛声依旧,可对虾育苗场已不复存在,三人不时还会回到老地方看一下,回味曾经挥洒在这片土地上的青春与汗水、、、、、
南方渔网编辑:陈如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