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5月19日一早,
浙江舟山嵊泗县海洋科技研究所所长顾忠旗被闹钟“叫醒”后直奔育苗室。他一边看水色,一边观察等边浅蛤是否开始产卵。确认一切正常后,他又走到旁边池里观察正处于稚贝阶段的厚壳贻贝苗。工作7年来,顾忠旗把一批又一批优质水产苗种送到了养殖户的手中。
像养孩子一样一晚上至少起来3次
2007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后,顾忠旗有很多机会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他选择了回舟山。“我学的是水产养殖,而嵊泗养殖户多养殖品种多,我的研究成果只有在这里才能尽快转化利用。 ”
2007年前后,嵊泗贻贝养殖户正处在一个发展瓶颈期。当时的养殖贻贝品种以紫贻贝为主,销售价格只能维持在每公斤1元左右,不及厚壳贻贝的1/5。而且紫贻贝收割集中在6至9月间,正是台风频发季节,由于其抗风浪能力较差,养殖户通常都是在台风来临之前完成贻贝收割,经常发生大量贻贝挤压并被压价的现象。另一方面,野生厚壳贻贝苗量少采集人多,苗种根本难以满足养殖需求。嵊泗县委县政府聘请水产专家倪梦麟主持厚壳贻贝工场化人工育苗,顾忠旗成了这个科研团队的重要成员。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顾忠旗大部分时间都在育苗基地,经常一住几个月。作为技术员,他需要不停地到育苗池边观察、控制水温、投饵等。在育苗关键期,他每天晚上至少上半夜要起来观察两次,下半夜要起来观察一次,一天的睡眠时间经常不足三四个小时。“育苗就像养孩子一样,需要精心呵护,自己的作息时间都要随鱼虾贝的习性。海洋生物不像工业产品,做坏了还可以重新再来,它们生病的时候不会叫,也不会闹,更需要随时随地去观察它们。 ”顾忠旗说。
2008年1月至6月,在历年努力的基础上,嵊泗“厚壳贻贝人工育苗”推广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出壳长1毫米以上的厚壳贻贝稚贝近2亿粒。至8月初,自然海区放养保苗成功率达80%以上,厚壳贻贝规模化养殖之路在嵊泗被打开。目前,该县已累计培育苗种20亿粒以上,累计推广厚壳贻贝养殖面积1万亩以上。
奔波各小岛,养殖户的“科技保姆”
凭借坚忍不拔的科研精神,顾忠旗已开展了各类课题10多项,公开发表论文8篇,申请专利4项,在刺参、厚壳贻贝、瘤荔枝螺、小刀蛏、等边浅蛤及曼氏无针乌贼的繁殖、养殖技术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他主持开展的省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浙北海域刺参规模设施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成功建立了适合浙北海域状况的刺参生态筏式吊笼养殖模式,解决了养殖渔民在刺参笼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使这一优良品种养殖技术得到了推广。累计推广养殖面积1万余亩,促进了渔民增收。、
刺参笼养在嵊泗刚刚兴起时,养殖渔民急需技术指导,由于7个养殖试验点分布在不同的小岛,顾忠旗忍受着晕船的痛苦,频繁地在各个小岛上穿梭。哪里有刺参养殖的地方,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嵊泗县东海贻贝科技创新服务有限公司和嵊泗县金义水产品有限公司是县内较大规模的两家育苗企业,每年都要进行各类水产品种的人工育苗。顾忠旗被企业负责人亲切地称为“科技保姆”。“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周末,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遇到技术问题我第一个总会想到顾工。 ”金义水产负责人说,只要一个电话,顾忠旗都会及时上门,不仅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还帮着为企业出谋划策一起克服困难。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