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池塘生产力促进项目专家林文辉采访实录
成都通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王琴
林文辉
林文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研究员,并担任社会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顾问。主要研究、探索健康养殖的环境问题,大力推广健康养殖,得到了行业的认可;解决了福建省龙海市解决对虾池塘老化问题;长期从事发酵饲料解毒工作,参与发酵豆粕国家标准制定,为发酵豆粕的生产与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国内空白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行业。
曾参与国家兽医协会《水产执业兽医考试指南》编写,翻译美国奥本大学池塘环境经典专著《池塘养殖水质》和《池塘养殖底质》,奠定了我国池塘生态研究理论基础。
2013年通威股份成立林文辉工作室,并开展通威池塘生产力促进项目工作。为尽量还原采访对象的原意,以下以文字实录呈现:
问:请您简单阐述林文辉工作室所主持的池塘生产力促进项目的价值和意义。池塘生产力是什么?为什么要提高池塘生产力?
问:您有着几十年的生产力促进方面的经验,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个您最成功的关于生产力促进方面的案例吗?
答:本人从事水产养殖行业30余年,一直在探索养殖动物为什么会生病这个问题,真正明白池塘养殖病害发生的根源在于池塘养殖产量(养殖容量)与池塘生产力之间的不平衡是近两年的事情。
2011年我受命为江西永修县三角乡提供生态养殖方案,实地调研发现当地草鱼养殖产量低,病害多,尤其是寄生虫病害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其它继发性鱼病比较严重,养殖户反映池塘经常缺氧、氨氮容易积累。进一步调查发现当地养殖模式中鲢鳙鱼的产量非常低,鲢鳙鱼的平均亩产量只有不到25公斤。根据这些现象,初步判断池塘生产力低是关键的制约因素。后来水质检测证实这一判断,大多数池塘的碱度都不超过40毫克碳酸钙,而钙硬度不超过25毫克碳酸钙。
通过这两年的引导(养殖户一开始将信将疑,不能一下子全盘接受这些概念),在我们的指导下,通过对池塘潜在生产力的调整(提高碱度和钙硬度),鲢鳙鱼的亩产量基本超过100公斤,几乎番了两翻。
如果按平均亩产增加75公斤鲢鳙鱼计算,除了直接提高产量的经济效益外,每亩间接增氧25公斤,同化氨氮近2公斤,大幅度改善了池塘生态,更为重要的是,病害大幅度减少。而整个生产力调节费用也不过是100来公斤生石灰,大概50-60元/亩的投入。
由此可见,提高池塘天然生产力不仅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而且还有更重要的生态效益——减少病害发生意味着减少用药,也意味着向食品安全迈进了一步。
问:请您阐述一下林文辉工作室所主持的池塘生产力促进项目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答:终极目标是实现高效生态养殖,食品安全。
A、 转变池塘养殖治标不治本、盲目用药“防病治病”观念;
B、 培养一批具有第一线操作能力的,懂水、懂鱼、懂池塘生态的技术人员;
C、 根据全国各地的池塘条件(如太阳辐射强度、土壤质地、水质属性),探索出一套适应于当地的健康、高效池塘养殖模式;并建立示范基地逐步推广;
D、 至少在通威系统覆盖的范围内,逐步引导养殖户走出“病越多、药越多;药越多、病越多”死胡同,逐步实现池塘养殖少生病、不生病的生态养殖模式。
E、 最终实现货真价实的“通威鱼、健康鱼、安全鱼”的目标。
F、 逐步完善池塘生态系统数学模型。用理论指导生产,以生产充实理论,建立可量化的池塘生态系统模型,为将来实现池塘养殖智能化、现代化管理提供依据。
问:在池塘生产力促进项目中您提出了很多观念,例如“前期养藻、中期藻菌并重、后期养菌”,“池塘鱼病发生的原因在于池塘生态系统中的污染效率与净化能力不平衡所引起的”,“养水先养底”等,请问一下您这些观念中的核心观点是?
答:A、“前期养藻、中期藻菌并重、后期养菌”。
虽然大家都知道养鱼先养水,但到底养什么,许多人并不清楚。要让池塘生态系统稳定而良好的运行,需要输入与饲料氮投入量相应的能量。在养殖前期,或池塘载鱼量小的情况下,驱动池塘生态系统运行的能量主要依靠光合作用的能量输入,而光合作用是由藻类完成的,所以,生物量低、投饵量低(低产或养殖前期)时,池塘管理重点是藻类管理。而到了养殖后期,鱼虾长大了,池塘的载鱼量增加了,饲料也大量增加了,这时候(依目前的池塘养殖水平而言),单靠光合作用输入能量已经不够了,因此,必须直接输入化学能量,目前池塘养殖常规使用的化学能量一般为碳水化合物,而能利用这些能量驱动池塘生态系统运行的关键生物是细菌(细菌利用碳水化合物为能源和细胞结构,吸收由饲料产生的氨氮,并转化为菌体蛋白,其效率比藻类利用太阳辐射能固定二氧化碳同时同化氨氮为藻类蛋白高数十倍)。所以,生物量大、饲料投入多(高产或养殖后期)时,池塘管理重点是细菌管理。
其核心观点是池塘水质管理存在着“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如果我们用前期藻类管理的手段去管理后期的细菌,犹如用管鸭的方法与管鸡,最终只能是鸡飞狗跳。
B、“池塘鱼病发生的原因在于池塘生态系统中的污染效率与净化能力不平衡所引起的”。
所谓生态系统,就是一个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的平台。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有赖于能量流动的连续性与物质循环的顺畅性。如果物质循环不顺畅,必然阻碍能量流动,最终导致生态系统不稳定、紊乱甚至崩溃。就池塘生态系统而言,饲料投入可以看成是对池塘的污染,而池塘净化这些污染的能量则来自光合作用的初级生产力。池塘生态系统本质上就是一个“鱼虾生活污水处理厂”。如果污染率大于净化力,必然导致一些有害物质如氨氮积累,同时导致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成发生变化(即藻相、菌相变化),尤其是不良微生物在数量上的增加,一方面导致池塘生态系统失衡而崩溃,另一方面由于水质的恶化导致养殖动物对病原生物的抵抗力降低,最终导致养殖动物发生病害。如果污染率与净化力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微生物组成就不会发生变化,“病原微生物”也没有机会大量繁殖,水质也会稳定,养殖动物健康,抵抗病原生物的能力强,发生疾病的事件必然大幅度降低。
其核心观点是要让从业者明白,池塘水质管理是以提高净化力为目标,而真正有效的管理方式是从源头上降低污染,即选择优质、蛋白同化率高,氮污染小的饲料。也要让饲料企业明白,要真正实现高产、高效、安全,优质、低污染的饲料是前提。
C、“养水先养底”。
池塘的“底”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土塘的底泥;另一个是所有池塘(包括水泥池、地膜池)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对于有泥的土塘而言,进入池塘的水通过泥水物质交换,本质上池塘水就是“池塘土壤浸出液”,也就是说池塘底部土壤的组成决定了池塘水组成,即土质决定水质。打个比方,如果池塘是个茶壶,土壤就是茶叶,想喝好茶,前提是要有好的茶叶,如果茶叶质量不好,什么好水都泡不出好茶来。因此,想要有一塘好水,没有一塘好泥是做不到的。池塘养殖其实也存在“连作障碍”,即养殖活动,尤其是目前的高密度养殖,对池塘底部土壤影响很大,造成池塘土壤的生产性能、缓冲性能退化,如果养不好(即修复不到位),下一造就会出现生产性能衰退,也就是病害增加。一般养殖户所说的“新塘旺三年”就是这种现象。说明池塘老化与病害发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说养水先养底(土)。目前大多数养殖户只是简单沿用古人“干塘、晒塘、撒石灰”的做法,但本质上只能说是依样画葫芦,没有也不可能做到最佳状态,有些养殖户甚至连这些最基本的“池塘修复”工作都“省略”了。
另外,池塘在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沉淀物(主要由粘土颗粒、有机碎屑、养殖动物粪便、残饵等组成),这些沉淀物耗氧量大而池塘底部氧又难以到达,如果管理不当,必然引起这些沉淀物在厌氧条件下“发酵”而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
此外,在池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水体中的微量元素被藻类、微生物吸收,形成生物饵料,这些物质进一步变成动物粪便而沉淀于池塘底部,如果这些微量元素不能释放出来,为量元素循环就会中断,导致水体中的微量元素耗竭,引起包括细菌、藻类等浮游生物因微量元素缺乏而老化或导致生态演替(即表面积大、吸收低浓度营养素能力强的藻类大量繁殖)而造成藻华等。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处理。国际上流行的做法是“再悬浮”、或“搅动”,可采用生物搅动或人工搅动。我国传统的池塘养殖是有进行底泥管理的,如揇泥,古时候珠江三角洲的养鱼人有一种说法,“拉一次网长一次花白鲢”。说明池塘底部合理管理(扰动、再悬浮)有利于提高池塘生产力、促进藻类的繁殖和生长,最终表现在花白鲢的生长速度上。
其核心观点是要养殖户明白,池塘底质是池塘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底质管理比水质管理更重要,水质恶化很多情况下是底质恶化的结果。如果我国池塘养殖管理能从水质管理上升到底质管理,那么池塘养殖将会是一个质的飞跃。
将这几句话串起来:首先,池塘生态系统本质上是一个“鱼虾生活污水处理厂”,其污染量与净化能力相平衡是这个“污水处理厂”健康、稳定运行的前提,如果污染率大于净化能力,系统就会紊乱和崩溃(鱼病发生),说的是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其次,在池塘生态系统这个“污水处理厂”中,底部物质(淤泥或沉淀物)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质决定水质,底部淤泥恶化必然导致水质恶化,造成生态系统失调,净化能力降低甚至完全失去净化能力,系统就会紊乱和崩溃(鱼病发生),说的是池塘底部沉淀物是池塘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养水先养底”;其三,在池塘生态系统这个“污水处理厂”中,在污染低的时候驱动生态系统运行的能量输入是靠光合作用,其中的“工作人员”是藻类,而污染高的时候能量输入单靠光合作用是不足的,还必须补充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其中的“工作人员”是细菌。说的是在不同污染负荷情况下,池塘生态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生物之间的差别,所以,前期(低产)养藻,高产(后期)养菌。
问:池塘生产力项目是涉及饲料公司、养殖户、科研单位众多因素的一个项目,您认为开展工作要从哪方面着手?
答:池塘生产力项目是从根本上改变(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传统的池塘养殖理念,而且牵涉到饲料、养殖、科研等方方面面,难度不是很大,是非常大!这种困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个是现实社会,目前能接受这种理念的人还不多,而能将这个理念付诸实践的,更是少之又少,通威集团作为水产行业的领头羊,为行业引领一条健康大道是一种责任,但目前整个饲料界处于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状态中,通威如果不兼顾这个现实,在整个养殖界普遍采用新的健康养殖模式之前,推出适应于健康养殖模式的优质高档、低污染饲料,本身就没有市场,更可能失去现有市场而生存不了,更不用说去引导市场。俗话说,领先一步是先进,领先两步也许会成为先烈!所以,只有通威集团刘主席才能有这个高瞻远瞩的胆略和魄力,去布局和引导这场“池塘养殖的革命”步骤和进度。
其次,要实践这个变革,需要整个通威内部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还需要有一个改变观念、统一思想以及磨合、过度的过程。新思想与已经启动、进行中的通威模式之间的接轨,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其三,从池塘生产力入手去营造一个健康而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还需培养一批熟悉池塘养殖理论与实践、对营养学、生态学、藻类学、微生物学、水化学以及土壤学能融会贯通的人才去操作和实施,也需要时间。
尽管困难很多,但通威高层还是下决心而且高度重视,组成了以技术总监王尚文为项目组长,各研究部门领导参与的工作小组展开工作。本人只是一介书生,懂得一点基本池塘生态原理,或者说,在养殖领域的微生物学、土壤学、水化学略比公司的技术人员学得多一点、钻研得深一点而已,关键还得靠公司高层领导运筹帷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本项目。
依我个人的看法,目前的工作重点是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在面上,通过个饲料企业的技术服务人员,普查各地区的养殖现状、水质属性和环境条件,为确定该地区池塘生产力关键限制因素提供可分析的数据,为制定该地区如何提高池塘生产力的养殖、管理模式提供依据。其次,根据公司的具体人力资源情况,有选择性地建立示范区,进行验证。因此,必须开展如下工作:首先,实地操作人员培训,示范工作需要一批理解、领会本项目精髓的技术人员去操作。其次,各部门的配合:饲料公司应该为本项目提供低污染饲料,从源头上降低饲料对养殖环境的污染,为项目的示范提供物质基础。其次,重点培养一批能够接受并且配合公司实践新的养殖模式重点客户,教会他们如何通过科学调水、合理底部管理,提高池塘天然生产力去实现生态、高效养殖,使之成为生态养殖能手,通过他们去影响、带动整个行业;其三,科研单位围绕着如何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实践上行得通并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研究新的管理方法、新的工具、新的投入品,并进行示范和推广。总的来说,具体要开展的工作就是,技术队伍建立与培训,重点骨干养殖户的培训,示范基地建设。
问:林文辉工作室成立一年以来在通威内外引起了广泛的轰动,请问您是从哪几个角度开展好工作的?2014年您有什么进一步的计划?
答:我想所谓的轰动应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刘主席的重视程度,项目组几乎涵盖了通威集团的所有研究部门,说明通威搞高效、生态养殖的惠民工程是动真格的,不是忽悠行业。另一个是关于健康养殖的概念,也几乎是对现有概念的颠覆,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健康养殖概念——大量使用微生物制剂就叫健康养殖。无论是通威内部的技术人员,还是通威组织的面向养殖户技术大会,都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健康养殖技术模式,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振奋。
过去的一年中我做的具体工作不多,主要是在通威系统内部一些饲料企业进行项目相关内容的普及,以及配合饲料企业为饲料用户进行关于健康养殖的培训工作。此外,我自己也进一步完善了池塘水体碳酸缓冲体系模型(pH模型)的构建并用于指导、解释、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2014年主要工作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加强与各个示范点的联系,做好指导与总结工作,把高效、生态养殖从理论与示范点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现实生产模式,并根据各个示范点当地的气候、水土资源、养殖对象,总结出一套相对合理的养殖模式。另一个是pH模型使用技术培训,尽快让通威的一线技术人员、相关科研人员掌握、应用这个模型去指导、解决生产上的问题。池塘生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没有死的模式可以生搬硬套,在一个地方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另一个地方可能完全无效,甚至起反作用。因此,必须让每一个技术人员,深刻理解“水”的内涵,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产人物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