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历经3年,投入近450万元的长乐市科技项目“长乐海蚌大规格种苗生产和增养殖中间试验”,成功实现全国首例人工培育1万粒以上壳长9厘米海蚌,为长乐“漳港海蚌”实现产业化养殖奠定基础。
7日,记者来到位于漳港的长乐市海蚌育苗生产科研机构——长乐海蚌场里的养殖试验区,只见技术员轻轻扒开池底泥沙,一粒壳长9厘米左右的海蚌露了出来。池子里1万粒这样规格的海蚌,是试验区的科研人员历时3年,从最初的海蚌育苗开始,通过饵料方面和各种养殖模式的探索改进试样成功的。海蚌场科研人员告诉记者,主要在两方面有所突破:第一是量,以前海蚌育苗在一二厘米就会大规模死亡,很难大规模培育;第二是规格,以前只能养到2厘米,近几年通过技术攻关,可以养到9厘米,甚至还能超过9厘米。
长乐海蚌保护区管理处场长邹文钟介绍,这是全国唯一的海蚌中试项目获得成功,意义非常重大:一方面可以把“漳港海蚌”养殖作为长乐的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产业化发展后,渔民可以减少保护区的捕捞。下一步计划要把技术向渔民、养殖户进行技术推广。
海蚌历来为特供珍品,近年来自然资源破坏严重,日趋枯竭,开展海蚌大规格苗种生产技术和养殖中间试验科研攻关,以解决其育苗生产存在规模小、稚贝成活率低等问题,从而实现规模化人工苗种和养殖生产,建立海蚌增养殖商品基地,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