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那些塑料大棚就养的是南美白对虾。”4月下旬,在如皋市丁堰镇的一条乡间水泥路上,在当地一位的士司机的指引下,记者透过车窗,不时看到远处麦田中掩映着一座座波浪式的白色大棚。
“咱村南美白对虾是在我的带领下搞起来的。”夏圩村支书周国祥满脸自豪地说。夏圩村跟如东交界,地理位置偏僻,没有工业,去年下半年投资80万元流转50多亩地率先养殖南美白对虾,当年底全村就发展了100多亩,到目前全村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已扩增到500多亩,养殖户达到30户。“养一年虾能抵自己小纺织厂几年的利润,今年一茬虾就可收回全部投资。”周国祥信心满满地说。
“去年全镇养殖面积只有200多亩,今年翻了几番。”丁堰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何敏告诉记者,本地南美白对虾养殖是去年本地农户从如东引进过来的。而今,南美白对虾养殖风靡全市,仅丁堰镇养殖户就已经发展到40户左右,总面积1200多亩。据如皋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掌握的情况,该市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已发展到2000亩左右,涉及五六个镇(街道)。
在近一周的调查采访中,记者发现,南通除了沿海地区外,如皋、海安、通州、海门等地的部分内陆地区发展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呈井喷之势。据一位业内人士估算,南通近两年光内陆发展的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不下2万亩。
尽管水产人士一再宣称南美白对虾可以淡水养殖,但记者调查发现,在内陆地区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基本上还是沿用咸水在养虾。“水体没有盐分,或盐分小,氨氮就会升高,虾就没办法养。”去年在如东专门学习过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的蔡大平坦言,淡水养虾虽成长快,但虾的成色不好,容易生病,一旦染上病毒,一塘虾将全军覆没。为了防止病原菌传播,有的通过打深井,开采含有一定咸度的地下水,有的采用“河水+盐”的方式。“一口池要用几百公斤的海水晶,特别是秋季,淡水虾更难养。”蔡大平告诉记者,他没用盐,只在养殖场内打了10口60米深的水井,引用的地下水含盐量在2%。左右。一口虾池春季需用水180吨左右,秋季要达到300吨以上。按一年两茬测算,一口虾池一年需耗用地下水480吨以上,176口虾池共需耗用地下水8万多吨,相当于如皋市自来水公司一半的日供水量。
在海安白甸镇,当地最大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官垛村村委会副主任沈雨官告诉记者,虾苗拿过来孵化时,他们采用的是“河水+盐”的方法,尔后再逐渐淡化。按其提供的每吨水投放5公斤盐、一年30多吨盐测算,其全年产生的咸水至少在12000吨以上。
面对内陆地区如火如荼的南美白对虾养殖热,南通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顾汉忠颇感焦虑,去年南通市政府出台的《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适当延伸至内陆”,结果“适当延伸”变成了遍地开花。如皋市去年出台政策,规定发展南美白对虾大棚50亩以上,每亩奖励500元;海安奖励标准则从30亩起步……
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在内陆遍地开花,一些有识之士深表忧虑。南通中水水产有限公司是我省最大的南美白对虾种苗繁育基地,在总经理袁健国看来,靠抽取地下水作为养殖水源,且井越打越多、越打越深,这种靠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式养殖方式,长此以往会导致海水倒灌,加剧土壤盐碱化趋势,对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按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土壤含盐量超过2%。,一般农作物就长不起来了。”如东县农委副主任滕金奎告诉记者,挖塘养虾不仅破坏了土壤耕作层,而且造成地表水污染,导致土壤盐碱化。该县丰利曾发生过南美白对虾养殖转移到内陆,结果含有盐分的尾水排放到内河,造成周边水稻等水生作物烂根死苗现象。“生态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倘若任其无序发展,最后再怎么补救都晚了。”滕金奎担忧说,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养殖塘最起码需要五六年时间才能恢复土壤的种植功能。土地租期合同到期后,虾池复垦一旦出现无法耕种,或者农作物因土地盐碱化因素造成欠收减产,其后续效应很让人担忧,应引起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据悉,如东已经明文取消在内陆的南美白对虾的养殖。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