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4月中旬的一天,湖南永州的蒋利亲自开着一辆大卡车,经过近12小时的长途颠簸,来到陆川县大桥镇瓜头村的鱼苗孵化场。“这里的鱼苗出苗早、质量好、成活率高,老板诚实可靠,从2000年知道这里有鱼苗出售开始,我每年都要来四五趟。”蒋老板告诉记者。
缘起:“第一次吃螃蟹”
瓜头村位于陆川县大桥镇西南部,村北部紧靠陆透水库,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
1983年冬,一直在村里干农活的谭永才想到了“靠水吃水”。当时,全国的粮食种植量大,粮食难卖。而当时“每万尾鱼苗3~4元,这可比粮食贵多了”。
一开始,“第一次吃螃蟹”的谭永才是到贵港捞鱼苗回来卖,每万尾鱼苗3~4元的价格,让他看到了鱼苗销售市场“钱途”可观,就起了自己孵化鱼苗的念头。
说干就干,了解到广东鱼苗孵化技术较好,在卖完从贵港拉回来的鱼苗后,谭永才立即动身前往广东学习鱼苗孵化技术。回来后,他向大桥信用联社贷款3万元,建起孵化池、挖好鱼塘,繁殖种鱼。通过多次实践,孵化鱼苗初见成效,村里的2户农户也开始跟着他干,其中的一户就是他的侄子谭小锋,现在的瓜头村鱼苗孵化协会会长。
摸索:技术探索解决核心问题
在鱼苗孵化过程中,大家发现,他们孵化场孵化出来的鱼苗成活率低,而外地的种鱼孵化产量高,鱼苗质量好,且孵化时种鱼没有死,而他们孵化场孵化时有种鱼死亡的现象。
当时,3户人家轮流到南宁出售自家孵化场的鱼苗。在那里,经常一卖就是一整天。在此期间,谭小锋就主动跟其他卖鱼苗的人交流,结合他的实践,他终于发现,他们的鱼苗成活率不高,种鱼还时有死亡,主要原因在于所用的孵化药不对路,他们用的是兽医药,而不是孵化专用药,而且用药的分量也不合适,用药不足或过多都会导致种鱼死亡。为此,他们请了广东的一位师傅前来指导,终于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鱼苗质量直线提高,成活率得到了客商们的一致认可。
销售:完善销售网络增效益
“一开始,我们出售鱼苗都是利用火车托运,从陆川到南宁需要8个多小时,下车后还要用三轮车运到销售市场,而且每次只能托运50~60箱,时间长、运量小、成活率低。”谭小锋告诉记者。针对这种情况,谭永才通过中介了解到广东南海市场销售可观,可以直接运往南海鱼苗销售市场销售。但这又面临着公路收费亭较多的问题,每亭每次收费20元,同时排队时间长,造成鱼苗缺氧致死,客户不想买,就是买也要压价。利润虽然比过去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是不太可观。
为此,他们不断探索改变销售方法。2007年,由于掌握了从孵化到销售市场的全过程,产量也不断增多,村里很多农户纷纷加入到鱼苗孵化行业,不管是自己运到市场销售还是中介到产地捞鱼,效益都较为可观,于是大家决定成立协会。
成立协会后,瓜头村鱼苗销售供不应求。加上又迎来了党的利好政策,高速路开辟了绿色通道,成本费用大大减少,利润更加可观。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来挖鱼塘搞养殖,大家集思广益,不断探索销售方法,如由销售商直接电话定价,明确数量价格,再由养殖户把鱼苗运去给广东、南宁、上海、乌鲁木齐等地的大客商。
发展:规范养殖,将产业做强做大
如今,瓜头村鱼苗孵化养殖户已由原来的3户增加到现在的41户,种鱼鱼塘477亩,年产950万亿尾鱼苗,收入约560万元,纯收入约270万元。鱼苗销往南宁、湖南、北京、广东、上海、乌鲁木齐等地。现在,瓜头村还积极申请成立农民合作社,并向县扶贫办争取资金从陆透水库直接引水到鱼塘,防止交叉河流感染鱼苗,造成种鱼死亡。
为完善养殖基础设施,规范养殖,养殖户还争取村委会及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个人出一点,返乡创业户补一些,搞好塘堤,买来鱼塘增氧器,村、镇还争取国家扶持硬化水泥路资金,对大横至陆透水库的公路进行硬化,车辆可直接到鱼塘边装鱼,节省了时间、费用和人力。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