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上陵村年产牛蛙250吨(何东方摄)
说到牛蛙,就不能不提同安莲花镇的上陵村。
上陵村号称“厦门牛蛙养殖第一村”,如今全村三分之一以上村民养殖牛蛙,年产量达250吨,并已申请注册了“上陵牛蛙”品牌。由于上陵村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当地的牛蛙品质好,不仅供应本地,还远销广东、天津、上海等地。
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同安区结合当地各村不同情况,巧妙布局,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特色产品和产业链,开启了专业化生产经营之路,以“一村一品”的方式发展壮大,促进乡村综合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为产业带动“富民强村”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
向专业要商机
成立专业合作社养殖牛蛙
走进青山绿水环抱的上陵,不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房前屋后,都有牛蛙的“家园”,这个“家园”如今已经发展到2万多平方米。
“那时候只是个别几户在养牛蛙。”回忆当年的情况,上陵村党支部书记唏嘘不已。如今的上陵村共有256户人家,至少三分之一的农户从事牛蛙养殖,年产量250多吨,年产值400多万元。牛蛙养殖已成为当地百姓最大的副业,甚至变成了很多村民的主业,成了家中最大的收入来源。
“0.7亩地的牛蛙池,去年就赚了18万元,”对于别人投来羡慕的眼光,老农詹德苗笑得合不拢嘴。眼看一些村民靠养殖牛蛙发家致富,越来越多的农户也开始跟着学习牛蛙养殖技术。
2008年上陵村成立了厦门芹兴牛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如今村民依托合作社组织统一育苗、采取统一技术标准和技术指导、进行统一销售。合作社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下筹建了牛蛙育苗场,年可向村民供苗250万尾,确保蛙苗质量,降低村民分散购苗风险,带动更多村民发展特色养殖,每年增加村民收益50万元以上。
向青山要金山
禁养生猪集中处理牛蛙池水
在芹兴牛蛙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詹亚琼看来,村民养殖牛蛙得益于这一方水土。她介绍说,上陵资源得天独厚,水资源丰富,通过直流式引山泉水进行养殖,不但成本低污染小,更为重要的是,牛蛙品质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
与以往生猪圈养相比,牛蛙养殖的优势也十分突出。“它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小。”詹亚琼说,原本上陵主业是养猪,但是养猪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溪水都是黑的。
村书记邵祝花说,目前正是上陵转产的好时机,这与“美丽乡村共同缔造”的理念相协调,也与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理念不谋而合。下一步,上陵落实生猪禁养,将引导村民养殖牛蛙,推动上陵牛蛙养殖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与休闲农业,进一步促进当地农民增产增收,同时为了保护这片青山绿水,还将建立过滤池,将村中牛蛙池水进行集中处理,再排放入溪中。
“上陵溪不仅要整治,还要建立景观,要种上花。”在上陵村书记看来,她已经跃跃欲试,准备与村民一起打一场漂亮的建设“美丽上陵”的战役。
向合力要产业
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
上陵村村民们不再单兵作战,几年前,村里成立芹兴牛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单兵游击变成了军团作战,由个体到合力,由独养到形成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而上陵村的成功只是同安区农业部门因势利导的成功典型例子之一。
同安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组织创新为着力点,充分发挥自然人文优势,着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目前,通过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锻铸特色农产品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白萝卜、西红柿、韭菜、岩葱、生姜、芥菜、芋头、果蔗、番石榴、芦柑、地瓜、茶叶、瘦肉猪、珍禽等“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近30种;专业村和合作组织注册的特色产品集体商标有“白交祠”牌地瓜、“郭山”牌紫长茄、“三秀山”牌蔬菜、“绿茭林”牌茭白、“小坪野山谷”牌芥菜、“汪前”牌岩葱等;形成了洪塘五显片区紫长茄产业带;明溪村菜农在专业合作社牵头下参与订单生产,蔬菜单位面积收益水平比以前翻了近一番。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