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经过近20年的攻关,黄鱼人工繁育技术在青岛成功被攻克。昨天上午,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启动黄鱼增殖放流计划,首批15万尾人工繁育的黄鱼苗,在崂山湾人工鱼礁海域增殖放流。据介绍,近期还将在黄岛海域放流15万尾黄鱼。这次是我国攻克黄鱼繁育技术难题后,首次大规模增殖放流,将对海洋资源和旅游业起到促进作用。
昨天上午,在即墨鳌山卫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育种研究中心繁殖池内,工作人员将成千上万尾黄鱼苗装进水箱,准备运抵放流海域。约有食指长度的黄鱼苗,在繁殖池内动作十分敏捷,这些黄鱼在这里经过一年多的生长期,终于可以放流大海,回到自己的家园。
“这些鱼苗经过一年的生长,适应能力已经很强了。”省海洋生物研究院育种研究中心主任潘雷介绍说,从17日开始,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正式启动黄鱼增殖放流计划,两天内,首批15万尾黄鱼放流崂山湾的丰山湾人工鱼礁海域。
昨天上午,数艘渔船将15万尾黄鱼运抵放流海域,工作人员依次小心地将鱼苗投入大海,成千上万尾黄鱼苗接触到海水后,像是回到了家一样,自由自在地游向大海深处。潘雷介绍,黄鱼放流的海域就是一处人工鱼礁,黄鱼的生活习性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只在一个区域的鱼礁里生活,不会游向更远的海域,增殖放流后,对恢复海洋资源有着很大作用。
幕后
攻克黄鱼人工繁殖难关
“由于过度捕捞导致资源量严重下降,黄鱼自然资源量锐减。”潘雷介绍,由于黄鱼鱼卵有高粘性,极易粘结成团块状,受精率、孵化率极低,这已经是学术界公认人工繁育难度大的品种。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人工育苗初步研究,我国90年代开始人工育苗试验,均未获得成功。
“近20年了,终于攻克了这一难关。”潘雷说,90年代初,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开始进行黄鱼 (大泷六线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技术人员用于养殖的黄鱼苗种都是来自海捕野生苗种。经过近20年的刻苦攻关,2012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进展
还要再放15万尾黄鱼
“投放的地点都是建成的人工鱼礁海域。”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副院长郭文介绍,去年,黄鱼曾试验性放流1万尾,成活率很高。这次大规模放流仍处于试验阶段,放流后,他们将对黄鱼的成活率进行跟踪。据介绍,在崂山湾放流15万尾黄鱼后,近期还要在黄岛放流15万尾。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