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北莉岛虾农在码头将买回的虾苗运回家。尽管近年来养虾亏本严重,但多数北莉虾农还是舍不得放弃养虾。
陈光送注视着眼前的虾塘,向记者陈述心中的忧虑。
刚从岛外运进到北莉码头的虾苗。
打开“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徐闻县的地图,在其东北角可见一座四面环海的岛屿——和安镇北莉岛。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个名噪一时的对虾养殖基地,养殖南美白对虾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岛上村民的命运。然而,近三四年来“北莉岛的虾很不好养”,北莉岛的养虾产业逐渐走向式微。
在春花烂漫的3月底,《农财宝典》记者深入北莉岛,近身体会这座小岛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因支撑产业变革所带来的村庄生产、生活变迁。
“打死不嫁北莉郎”
“打死不嫁北莉郎,湿柴烟熏泪花流。借人把米做个棕,走到渡头又没船。”
北莉岛,就是北莉村所在地,位于徐闻县东北部,东濒南海,西望徐闻冬松岛,南面徐闻新寮镇,北与湛江市麻章区硇州岛隔海相望。其东部海域是湛江通往海口航线的咽喉之地。北莉村委会辖下寮、港仔、竹园、西村、东塘南、北坑、东塘北、坑尾、北村等9条自然村,约730户,3600人。
受自然条件限制,解放前北莉岛村民生活贫困。那时,当地流行这么一首民谣:“打死不嫁北莉郎,湿柴烟熏泪花流。借人把米做个棕,走到渡头又没船。”
这个民谣形象地讲述了一个外地姑娘嫁到北莉岛做媳妇的故事:这里连煮饭的木柴都是湿的(当时岛上木柴少,村民等不及柴干就拿来烧了),烧火做饭都显得艰难;要回娘家了,厚着脸皮借了一把米做了个粽子,走到渡口时,却没了渡船,只好怅怅地回家了,(于是,这位外地媳妇向其他人表达了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慨)打死都不要嫁到北莉岛。这个民谣形象反映了北莉岛当时的现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北莉岛生存环境之恶劣。
“穷则思变”。据北莉村史记载,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北莉人民填海造田,开发了2000多亩水田,用以种植水稻和番薯来维持生计。这段时间里北莉村民的生活状况稍有改善,“至少有东西可以填肚子了。”
但是,1980年7月22日,一阵台风打断了北莉岛居民憧憬中的美好生活。这场在徐闻县外罗镇附近登陆的台风,风力11-12级,涨潮8.32米,冲垮了堵海北堤,缺口168米,海田内的22眼机井全部被摧毁。村民开发出来的2000多亩水田,自此全部弃耕,至今没再种植水稻。
海上货运风光一时
搞海上货运能挣钱成了北莉村民的共识,几乎家家户户都搞,或合伙、或单干,村里海上货运业在1992年前后达到顶峰,最多时全村共有100艘货船。
为了求生,北莉村民再度向海求生路。
北莉岛距海南海口很近,从1987年起,村民瞄准海南建省的机遇,组织壮劳力,开始了海上货运经营,主要运输水泥、钢筋、石材等各类建筑材料,以满足海南各类建筑市场之需。
今年42岁的北莉村民陈光送一家于1992年6月购置了一艘100吨级的货船,加入轰轰烈烈的海上货运大潮中。
据陈光送回忆,他家的船生意很好,一般5至6天可从北莉岛到海口跑一个来回,运费80元/吨。那时油价很低,300元左右就能跑一趟,每趟的生活成本也只要几百元,如此下来,一个月的纯收入可达两三万元。
这样的收入在当时很可观,但天天在海上颠簸也有一定风险。陈光送说,1993年,他亲眼看到一艘货船遭遇海上龙卷风,货船船体破裂,船上货物全部进水,“后来听说船东给货主赔了8万元。”
尽管如此,搞海上货运能挣钱还是成了北莉村民的共识。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搞,或合伙、或单干,村里海上货运业在1992年前后达到顶峰,最多时全村共有100艘货船。
北莉村民挣了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盖楼。
如今,北莉岛的房子主要有两批:一批稍旧的砖瓦房,一批漂亮的洋楼,前者多数是北莉全民搞海上货运的时候建成的。
“现在看起来不起眼,在当时却是很了不起的。”陈光送如此对《农财宝典》记者说。
然而,海运市场风云突变。1994年后,海南建筑市场趋于饱和,海上货运需求骤减。从事海上货运的村民为了争抢市场竞相降价,使得货运价格降到了20元/吨,加之油价升高,运输成本不断攀升,北莉岛的海上货运业逐渐没落直至消失。
陈光送全家也在开船两年后的1994年放弃了海上货运。他选择外出打工,父母则留在家靠“出小海”维持生活。所谓“出小海”就是在近海捕鱼、抓蟹,这也是大部分退出海上货运行当村民的选择。
“对虾楼”吸引岛外姑娘
这段时间,北莉岛至少建起了50多间小洋楼,当地人称之为“对虾楼”。
“出小海”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要想靠其过上好日子是不大可能的。“靠海吃海”,海上货运的财路被阻断后,有些村民把目光瞄准了北莉岛四周的海滩:他们开始将海滩挖成池塘,利用海水养殖对虾。一开始只有几户人养殖。很快,村民发现养虾能挣钱。于是,从2001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养虾队伍中。
对虾养殖规模随之逐渐扩大,谁挖谁养,全岛四周的海滩几乎都被挖成了虾塘。为了挖虾塘,岛上的木麻黄防风林几被砍伐殆尽。
“以前岛四周全被木麻黄树林包围,现在全部是虾塘。”一位村民对记者说。
北莉岛彼时的对虾养殖规模究竟有多大?徐闻县海洋渔业局副局长孙永敏告诉记者,2001-2005年间,徐闻全县虾塘养殖办证58000亩,其中北莉岛办证虾塘9000多亩,加上一些没有办证的,北莉岛共有一万多亩虾塘。“这个规模应该说算是很大的。”孙永敏说。
这段时间,北莉岛九成以上村民在养虾,多的有30多亩,少的有五六亩。北莉岛的对虾养殖高峰出现在2007-2009这三年。村民陈光送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颇为得意:“几乎是(把虾苗)投下去就有收成,一亩虾塘可产2000多斤,最高的可以产6000多斤。”
收成不错,虾的价格也不低,北莉岛的养虾村民再次靠海发了财。一时间,北莉村民养虾挣了大钱在徐闻家喻户晓。北莉岛在外界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这从那段时间在北和乃至徐闻民间一则广泛流传的民谣中可见一斑:“姑娘嗜嫁北莉墩,电煲煮饭火元熏,三顿吃稗白白米,娘家往来生汽船。”
陈光送说,也是就在这段时间,北莉岛至少建起了50多间小洋楼,当地人称之为“对虾楼”,它们是北莉岛两批建房潮中的第二批。为何叫“对虾楼”?徐闻和安中学一位老师如此解释:“就是靠养对虾建起来的楼房。”
收购商用月饼 “贿赂”虾农
尽管有人上门收购,但不少村民会自己捎上几万元钱的虾随同收购车辆到徐闻或湛江去卖。他们出岛卖虾的目的不是要卖高价,主要是借机消费。
1996年加入养虾大军的陈光送,把自己原先用来种花生、番薯的自家责任田,花了4万元请来挖土机挖成虾塘。起初,他和大家一样,养虾以粗养为主,产量一般。
后来,陈在海南旅游时,看到海南虾农的虾塘中都安装了增氧机。他对此来了兴趣,通过了解,原来增氧机能化解虾塘缺氧,可以提高每亩虾塘投放数量,提高虾产量和成活率。回村后,他马上到中山市购买了16台增氧机安装到虾塘中,每亩虾塘投放虾苗从1万尾增加至4万尾。这一改变堪称革命性,原先亩产量只有三四百斤,一下子增加到2000多斤,村民也纷纷学习陈光送的做法。
可以说,正是陈光送的这次旅游改变了北莉岛养虾业,也改变了北莉岛村民的生活。
仅2004年,陈光送的20亩虾塘就给他带来25万元收入。依靠多年养虾积攒起来的钱,陈光送于2008年建起了一幢两层小洋楼,240多平方米,花费50多万元。这个价钱比在岛外建同样的房子要多花6万多元,但陈光送并没有太计较这个差价。“建房时,我都没有认真算过账。”陈光送微微一笑,对此轻描淡写。
北莉岛靠对虾养殖致富的故事,在当地得到广泛宣传。“徐闻北莉岛别样过年:卖虾忙创收”、“养虾富了北莉人”等类似报道屡屡见诸当地报端。
北莉岛大面积虾塘连续高产,收购对虾的商贩们也狠狠赚了一把。为了稳住货源,商贩在每年中秋节时都用大卡车拉着月饼来到和安镇,“贿赂”虾农,拉拢感情。
陈光送说,在2010年前,老板派送的月饼一年比一年多,月饼品牌一年比一年响。起初送的月饼多是湛江一些小酒店生产的,到后来派送的是广州著名酒店生产的月饼,或者是在当地名声响当当的金九月饼。陈光送在2009年获得收购商派送的名牌月饼有25盒。
徐闻县海洋渔业局副局长孙永敏说,新世纪头十年,北莉岛对虾养殖在徐闻乃至湛江的确很有名气,村民也挣到不少钱。孙副局长说,每逢对虾收购季节,岛外的对虾收购者络绎不绝前来订货。有趣的是,尽管有人上门收购,但不少村民会自己捎上几万元钱的虾随同收购车辆到徐闻或湛江去卖。他们出岛卖虾的目的不是要卖高价,主要是借机消费。村民认为一年到头都在岛内养虾,很少出来消费,赚钱了要犒劳下自己,“卖到钱后便从湛江一路消费到家。”
采访期间,记者注意到,在和安镇的镇圩有不少酒店、旅馆都未营业。上述北和中学老师告诉记者,前几年这些酒店、旅馆生意很红火,主要就是供北莉岛的村民卖虾回来吃喝玩乐,但现在对虾养殖出了问题,村民无力消费了,这些店子也就只好关门谢客了。
台风过后养虾亏本
全村有一半左右的虾农和他一样,都是外出做几个月临时工,积攒了一点钱后回家养虾,等发现没有收成后,又外出做临时工挣钱,如此反复。
和安镇关门的酒店、旅馆见证了北莉岛对虾养殖由兴转衰的过程。
“投下虾苗就有收成”,“一幢幢‘对虾楼’拔地而起”,北莉岛村民在新世纪头十年经历了这样的好日子,但2010年往后,村民们养虾挣大钱的美好日子渐渐已成往事。
这一切要从另一场台风说起。
据陈光送的哥哥回忆,2010年,一场台风冲垮了不少虾坝,使得养殖面积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莉岛村民的对虾养殖业。但这不是最致命的。巧合的是,正是从2010年起,不知为何,村民发现对虾的成活率越来越低,“有的几乎是投一次(苗)死一次(苗)。”
“亏得太厉害了!”谈到近三四年对虾养殖情况,村民吴明直摇头。他养了20亩虾,每次投苗需约两三万元,2010年他投了三次虾苗都没什么收成。“第一次投下去(一批虾苗)不到一个月就全部死了,加上饲料等开支,2010年差不多亏了10万元。”
此后,吴明选择外出打工挣养虾资本。他到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做临时工,一般工作两三个月后又回家养虾。“把挣来的一点工资全部投入到虾苗中,每次都希望虾苗不要死,却总是没有好收成。”吴明难过地说。
吴明说,全村有一半左右的虾农和他一样,都是外出做几个月临时工,积攒了一点钱后回家养虾,等发现没有收成后,又外出做临时工挣钱,如此反复。
这种赌博似的养殖方式并没有让北莉的对虾养殖业回到新世纪头十年的辉煌。据陈光送粗略统计,近四年来,全村90%的人都在亏本,“一年要是投了五次就麻烦了。”
北莉岛出路何在?
北莉岛养虾业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当务之急是改变标准低、面积大、水浅、配套不规范的既往养殖方式,对虾塘进行升级改造。
既然养虾多年都未挣钱甚至要亏本,村民为何不放弃?
对此,陈光送说,虾塘前期投入了不少,而且大家养了那么多年积累了不少养殖经验,谁也不愿意轻言放弃。另外,这些四五十岁的虾农,有老有小,长期外出打工也不太现实,“外出打工总不是个事,能在家做点事挣钱还是做点自己的事情好。”
对于村民所说的近四年来90%的虾民都在亏本的情况,徐闻县海洋渔业局副局长孙永敏认为没有严重到那个地步,但他坦承北莉岛近几年养虾业确实不景气。2001年至2010年的这十年里,北莉岛90%的村民养虾都挣了钱,近四年来,可能30%的人在挣钱,剩下70%是亏本的。
孙永敏认为,这其中的原因,首当其冲的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整个海区海水质量下降;另外,经过长时间养殖,虾塘淤泥沉积,池塘污染老化严重,导致病害多、产量低;饲料的质量较之于前十年在下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孙永敏建议,北莉岛养虾业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当务之急是改变标准低、面积大、水浅、配套不规范的既往养殖方式,对虾塘进行升级改造。但他也承认,由于最初的虾塘没有规划好,现在要进行改造非常困难。
如今,令陈光送担心的还远不止北莉岛养虾业的式微。陈光送说,养虾前,北莉整个岛屿都被木麻黄环绕,特别后海沙绿树成荫,木麻黄林面积达2500亩。
而自发展对虾养殖业后,后海沙的防风林基本上全部被砍。这一做法引发了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村民也已经意识到了破坏生态环境求发展的高昂代价。最近两年来,后海沙的水土流失严重,虾池逐步被海潮冲毁。一位村民说:“我家的房子就在海滩边,每次刮台风都提心吊胆。”
“现在防风林砍光了,生态环境变差了;虾池又很难改造升级,都不知道今后怎么办好。”陈光送注视着眼前的海面说。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产人物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