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淀山湖白水鱼的市民,应该难忘其白嫩鲜美的味道。但你知道它还有其他三个更稀缺的 “兄弟品种”吗?记者昨天从位于青浦的上海淀原水产原种场了解到,淀山湖里的“土著鱼”蒙古鲌、青梢鲌、红鳍原鲌已人工繁育成功,目前开始进入规模化养殖阶段。近期,人工养殖的蒙古鲌将首度“游”上申城市民的餐桌,其风味比白水鱼更加鲜嫩。
上海淀原水产原种场场长张全根告诉记者,淀山湖中的鲌类有4个品种,除了市民经常吃到的“翘嘴鲌”白水鱼之外,还有三种分别是蒙古鲌、青梢鲌、红鳍原鲌。几年前,渔民已很难在湖中捕到野生的蒙古鲌、青梢鲌、红鳍原鲌。而人们如今之所以能吃到白水鱼,主要是因为水产技术部门较早实现了对这一品种的人工繁育。目前,白水鱼的养殖亩产量可达750千克到800千克,市场价在每千克16元到18元。
2007年开始,青浦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和淀原水产原种场一同开展了 《淀山湖鲌类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日前,这一市级科技兴农项目通过了专家验收,课题组建立了淀山湖鲌类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生产技术体系,实现蒙古鲌、青梢鲌、红鳍原鲌等的人工繁育,并在淀山湖中开展增殖放流。
张全根介绍说,要实现这三种鲌类的人工繁育难度较高。一来,从淀山湖中捕来的野生鲌类鱼野性很大,一开始并不能适应内塘的养殖环境,也不习惯吃饲料;二来,蒙古鲌等产好卵后,母鱼的死亡率较高;第三,小鱼苗生长对水质的要求也格外高……但科研人员通过不断的技术攻关,终于成功实现了对这三种鲌类的人工繁育。几年前,长到10厘米长的人工繁育鲌类鱼苗,开始被放流到淀山湖中进行渔业资源的修复。迄今为止,已连续增殖放流了4年,每年每个品种的投放量在5万尾左右。渔民们也发现,如今,又能在淀山湖中捕到少量的野生鲌类了。
去年,淀原水产原种场对这三种鲌类进行了小面积试养。其中,蒙古鲌的表现最好,个体大、产量高,个体可养到最适宜上市的350克到500克,每亩产量可达600千克到750千克。目前,可供上市的蒙古鲌总产量为2000千克左右。“接下来,我们将首先进行蒙古鲌的规模化养殖,今年的养殖面积会拓展到30亩左右,预计总产量在1.5万公斤左右。”张全根介绍说,蒙古鲌长相与白水鱼略有不同,前者主要特征是翘嘴,后者则是尖嘴、红尾巴;蒙古鲌上市后的售价将比白水鱼略贵,在每千克20元到30元。
据透露,青梢鲌、红鳍原鲌也将陆续进入规模化养殖。同时,为了让淀山湖土著鱼类代代相传,上海渔业部门与青浦渔业部门决定投资和筹建淀山湖鲌类原种场,预计今年底原种场可获得批准,之后正式建设,整个原种场占地238亩。
据渔业部门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淀山湖中有土著鱼类70多种;但受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和气候变化因素影响,至2005年,淀山湖拥有的土著品种鱼类降至30多种。目前,淀山湖土著品种鱼类基本保持在30多种。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