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在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记者与几位大连“参客”来到这里,参客们是来赚钱的,而记者却想知道,那些时常打着“大连海参”的旗号冲击市场的福建海参,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这是福建大规模养殖海参的第四年,大批出生在大连、山东的参苗在这里“暂住”之后被推向市场,攻陷了山东,冲击着大连。最让大连人郁闷的,不是海参的价格一年接一年的倒退,而是“大连海参”这块牌子正在被污染。同行的参客老杨在从福州开往霞浦的高铁上抽出来一份沈阳的报纸:省城街头出现不少卖海参的小摊,现煮现卖,号称大连海参,5块钱一根。“开什么玩笑嘛,就算是参圈里养的也没这个价啊。”老杨说,“这么整,这个市场不被做烂了吗?”
大连参客,福建淘金
如候鸟一般,他们每年都会准时出现在霞浦
到霞浦已是傍晚,宾馆是几天前老杨请同行帮忙定好的,正是抓海参的季节,县城里的宾馆人满为患,参客山东的最多,大连的也有不少。年年来此的老杨说,自从霞浦从养黄花鱼变成养海参,变化越来越大,宾馆旁,饭店、夜总会鳞次栉比,不远处,一个大商场业已封顶。“知道这房价多少钱吗?8000块一平!”老杨直嘬牙花子。
老杨忙着联系第二天上渔排,所谓渔排就是挂养殖网箱的架子,一排排竹板、木板绑上塑料泡沫再扎在一起,棋盘一样漂在海面上。渔排的一角会搭一座简易板房,养殖户的吃喝拉撒全在这里解决,这板房的面积大小与装修豪简可以体现出这户人家养殖海参的规模,有的如简易工棚,有的像马尔代夫的海上小屋。
霞浦人老王答应第二天在港口接我们上排看货,老杨并不知道老王到底叫什么,只知道他不仅自己养,还帮着别人卖,“他自己就养了两艘快艇。”刚撂下电话,帮忙定宾馆的肖老板在外面敲门。肖老板是大连人,却已是半条地头蛇了,自从开始流行“北参南养”,肖老板就在这里包了两亩海,每年10月份,他从大连押着车装上参苗、土豆、大白菜以及豆油、大酱,一路南下,把参苗投进网箱,把土豆、白菜扔进肚子。“自己不带些菜来根本不行,这里的菜太难吃,几个月下来能把人憋疯。”肖老板说,“有时候也不想遭这罪了,这几年海参的价年年降,成本却噌噌涨,我2010年包海,那时候一亩海是8000块,现在已经涨到一万八了。”霞浦的经历就是福建海参爆发性增长的一个缩影,如今霞浦每年海参的产量约有1.5万吨,几乎占整个福建海参养殖的一半。
抱怨饭菜,更像是卖萌,如果有这样一桩生意,只干五个月活,能赚五六十万,吃得差点就根本算不上问题了。所以,肖老板和他的帮手如候鸟一般,每年都会准时出现在霞浦。和许多大连养参人一样,他并不拒绝把自己繁育出来的参苗卖给福建养殖者,虽然跟同行聊天的时候,他也抱怨一些拿着低价的福建海参冒充大连海参卖会砸了大连海参的牌子,但是,对他们来说,只要还能赚钱,也就没有什么值得抱怨的了。
小加工厂,卫生堪忧
海参的肠子肚子,从箱子里满溢出来,和着煤渣被踩成了稀泥
临出发前,老杨叮嘱记者,千万别说自己是采访的:“最近福建海参的问题全国都挺关注,他们对这方面敏感得很。”从霞浦县城,到养殖海参面积最大的海域台江码头,要在曲曲弯弯的山路上颠簸一个多小时。过去,那里并不通车,现在,大量收海参的、打工的、给码头送货的人往来于台江与霞浦之间,所以这里多了班车和拉客的皮卡,许多大连参客还保留着自己开车的习惯。第二天早晨,大连参客老张要去码头敲定最后一单生意,我们就搭他的车。
接近码头,岸边上海参加工的广告就多了起来。记者往里面张望,几口大铁锅,几个工人,就是一个加工厂。“这都是做拉缸盐的。”老张说。所谓拉缸盐就是盐渍海参,参客从渔排上收到活海参后,就近找一家这样的加工厂,煮好了,再往回运,加工一斤海参工厂收一块钱。这几天正是这些小加工厂活多的时候,一箱箱活海参就堆在空地上,平地起来的炉灶上架着一口黑铁锅,下面烧着煤,工人们穿着靴子,在满是黑水的院子里穿梭,海参的肠子肚子,从箱子里满溢出来,和着煤渣被踩成了稀泥。“这卫生条件行吗?”记者问。“谁知道呢,反正煮完之后都一个样,谁也看不出来在哪煮的。”老张说,“知道吗,这里的人,从来不吃自己养的海参。”
渔排之上,污染严重
排泄物直接坠入大海,许多渔排的拐角处漂满了垃圾
到了码头,霞浦人老王已经开着船等在岸边了。老王有些着急,他包了十亩海,20万斤的海参还都在网箱里没有主呢。
霞浦海参的集中交易期就在清明节前后,虽然三月中旬,这里的海参已可以上市,但因水分大、出皮率低,各地收海参的参客都不大出手,那时海参的出水价每斤才30元左右,可交易量却很低。所谓出皮率,就是活海参与除去水分和内脏后的重量之比,出皮率五成,意思就是一斤活海参处理之后还能剩五两。到了清明,水温越来越高,海参体内的水分逐渐减少,出皮率达到六成以上,这时已等候多时的参客才会收货。过了清明,这里海水的温度会以一天1摄氏度的速度上升,过了15摄氏度,海参就开始出现吐肠子的现象,到了19摄氏度,就全死光了。老王说,当天的水温是14.3℃,“再有个四五天吧,这海参在水里就待不住了。”双方的博弈,就集中在这几天里。
离岸大约一公里,就是渔排组成的丛林,密密匝匝的排子和网箱,几乎把海面全都覆盖了,中间只留下几米的水面,供船只通行。这里简直就像一座水上的城市,只是它的脚下是近五万平方米的大海。虽然当地已经意识到密集的渔排为这里的生态带来灾难,但利益当头,这里的渔排有增无减。
老王的渔排比较阔气,小屋装修如宾馆,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俱全。但卫生间没有马桶,只在地板上抠了个洞,排泄物直坠大海,而几米之外,水深两三米处,就是养着海参的网箱。“渔排上都这样,老板凑合凑合吧。”老王要泡茶,可水烧了半个小时也没烧开。“渔排太多了,就那么一根电缆,电力经常不足。”老王说着,又把收拾起来的虾壳、鸡骨头等垃圾顺窗户扔到海里。记者看到,许多渔排的拐角处都漂满了垃圾,没人理。
参箱养殖,投喂混乱
成天“涮箱子”,海参的刺都被刮没了,而且吃什么长得快就喂什么
海参都养在吊在水下的网箱里,看货的时候,工人把网箱拽上来,在海水里涮几下,打开盖子,就能看见传说中的福建海参了。记者粗略计算,十平方米的范围内,这样的网箱有近30个。参客老张开始看货,老张说大小还行,就是刺不好,价格还得降降。“成天这么涮箱子,海参的刺都被网箱刮没了。”老张悄悄对记者说。
养海参的老王说这里养的海参,大部分参苗来自山东,剩下的来自大连。“大连那边水温低,品质是好,但长得没山东的海参快,山东那边水温高啊,到这里适应期短,很快就能吃食,长皮了。”老王说,“山东的参苗,养好了能增三倍,一斤变四斤,大连的参苗长得慢,顶多变三斤。”至于养成之后,还能不能分出来是山东苗还是大连苗,老王说他自己是分不清楚,而参客老张说,大连参苗刺好,但是这么养,刺都磨得差不多了,看十回,能有六回说得准就不错了。
甭管大连苗还是山东苗,到了这里吃的都一样。在这渔排城市的外围,是面积不相上下的海带养殖区,养殖户们收上来海带,在搅拌机里搅成泥,再拌上鱼粉、虾粉、蟹壳粉,就喂给海参了。有没有营养不好评价,老王说,反正吃什么长得快,就喂什么。总之,一切以快速增重为目的,至于海域的环境、海参的品质,都不在考虑之列。之所以如此野蛮生长,养参者老王一语道破:“2009年时,投资1块钱养殖海参,能净赚1块5到两块钱;一年后,投资一块钱还能净赚一块钱;现在,能赚到五毛就不错了,利润越来越低。为了多赚钱,就得拼命扩大面积。”而后,就是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水质降低,饲料投喂混乱,质量没有保证。
尽管老王给了一斤41元的价格,比前一天降了一元,但老张还是没收货,他准备再等两天:“等水温再升一升,这些渔排都着急出手时,还能更便宜。”这些海参客们关注的只有价格,其他的早就习以为常,漠不关心。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