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最终认定“亚洲渔港”为中国驰名商标。有意思的是,就在前一天,曾经为商标争议与亚洲渔港投资(大连)有限公司打了多年官司的两位老对手——山东两家水产企业正式与亚洲渔港签约,被亚洲渔港全资收购。
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的“亚洲渔港”商标,以及此前历时6年的商标之争,至此终于尘埃落定。
一个商标的成长史
在海鲜餐饮制品的零售市场上,亚洲渔港是因为最近两三年广泛出现在大型中高端超市中才被大连市民乃至国内消费者所熟知,但在国内中高端餐饮门店这个巨大的专业领域内,亚洲渔港一直以最优秀的海鲜餐饮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角色受到关注。而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却在成立至今10年的成长路上备受争议,其中,最具轰动效应的就是2008年开始的“亚洲渔港”商标归属之争。
2008年,山东几家水产企业找到当地工商部门,质疑“亚洲渔港”的标志,建议有关部门剥夺亚洲渔港投资(大连)有限公司的标志所有权。“他们的观点是,亚洲最大的渔港不在大连,而在山东的石岛,”亚洲渔港投资(大连)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玄兆利至今仍记得,2010年,山东的几家企业联合当地工商部门直接向国家工商总局提起了诉讼,诉讼目标就是将“亚洲渔港”申请成为公众商标,这几家企业均有使用权利。
一时间,在各大网络论坛里,亚洲最大的渔港是在大连的大连湾,还是在山东的石岛,曾经引起了极为热烈的讨论,名为“捍卫荣誉,绝不退步”的帖子,点击率一时突破百万,大连人和山东人在网上各不退让,均坚持亚洲最大渔港是属于自己的。后来,甚至浙江的几家水产品企业也加入到这场诉讼中来。
“这看似是一个商标争议,背后其实是国内水产零售行业格局变化以及商战日趋激烈的结果。”玄兆利向新商报记者表示,亚洲渔港成立于2003年,一直致力于在餐饮机构的海鲜制品提供商领域深耕,到2008年已经具有相当的市场占有率。而山东几家参与诉讼的水产企业当时都是亚洲渔港的原料供应商,同时也在其他市场上与其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当时国内很多水产出口企业正在面临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的骤然变化,期望从亚洲渔港这个已经具有相当市场积淀的品牌上分点羮的心态,也恰恰体现了当年的市场格局变化之剧烈。”
这一事件在当时就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经过历史学家出面考证、工商管理机构着手调查,最终在2011年,国家商标注册局根据多方提供的资料,判定亚洲渔港对“亚洲渔港”标志的所有权及其合法性。
从诞生起就备受争议
但即便如此,围绕“亚洲渔港”的商标争议还是一直存在。近三年,亚洲渔港在各地涉及商标侵权的诉讼多达三十几起,还不算各地“XX渔港”“X洲渔港”等仿制品,争议之多,连国家商标局的官员都感觉惊讶。
为什么围绕“亚洲渔港”这个商标会有如此之多的争议?记者了解到,除了“亚洲渔港”本身在行业的品牌影响力因素之外,该商标本身特殊的形成原因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其实,熟悉《商标法》的人都会对“亚洲渔港”的品牌感到很惊讶。因为按照《商标法》规定,“亚洲”这样的地名是不允许出现在商标中的。“事实的确如此,但‘亚洲渔港’这个品牌的诞生的确有非常特殊的偶然性。”玄兆利向记者透露,当初申请“亚洲渔港”这个品牌,是因为企业坐落在大连湾渔港。“大连湾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的渔港,1879年,李鸿章上奏给光绪皇帝的折子中,将大连周围二十余小岛合围的海湾统称为大连湾,光绪十三年,在和尚岛及附近的港湾大规模兴建海防栈道及炮台设施。甲午战争后,这些海防设施被废弃,众多渔船借此靠泊交易,逐渐形成自发的群众性渔港。而到20世纪30年代,这里已发展成为当时闻名的海产品集散地,每天渤海湾周边近千艘渔船在此靠泊交易,众多捕鱼归来的渔船和商贾渔贩在此聚集,很是壮观。”玄兆利向记者介绍,当时已经有媒体用“亚洲最大的群众性渔港”介绍这里,解放后,这里成为新中国重要的水产品基地,亚洲渔港几经修建逐渐发展成为拥有十几个码头、几千艘渔轮栖泊的母港,成为东北亚最著名的水产品加工中心和集散地,海产品吞吐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重要地位。而“亚洲渔港”就由此得名。
但事实上,2001年该企业申请注册“亚洲渔港”商标时,工商部门是不予认定的。因为当时老《商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名不允许出现在商标名称中。在此后的2年时间里,“亚洲渔港”始终没能注册下来。“但到了2003年,新《商标法》出台后,并没有这一规定。”玄兆利向记者透露,得知这个消息,企业准备了大量详实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出具了很多有力证据证明,顺利通过国家商标总局的审核最终注册成功。而更让这个故事具有传奇性的事件在于,就在三个月之后,国家出台了对新《商标法》的解释,其中增加了对“县级以上地名不允许出现在商标名称中”的说明。也就是说,“亚洲渔港”成为至今国内迄今为止唯一的以亚洲命名的商标。
一个多月“闪电收购”
故事还远没有结束。时隔两年多,中国水产行业的竞争格局又发生了巨大变化。品牌企业逐渐显现出对于终端市场的强大驾驭能力,多数不具备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只能在上游做简单的加工配套,竞价和生存能力的挑战越来越明显。
2013年12月,当年曾经参与“亚洲渔港”商标诉讼的两家山东水产企业找到亚洲渔港投资(大连)有限公司,希望能够商谈未来的合作事宜。“这两家企业与亚洲渔港虽然存在竞争关系,但其实,我们倒并不惧怕这种竞争。”玄兆利表示,亚洲渔港此前一直致力在做海鲜供应链的领导者,“我们看好的是收购这两家企业之后,对我们整合整个产业链是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的。”
也正因如此,在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双方闪电式地完成了亚洲渔港对于这两家企业进行全资收购的洽谈及相关细节谈判,并在今年1月19日正式签约。而对于对方企业来说,这也的确是一个双赢的战略,据悉,收购完成之后,对方企业的年销售额可以提升到上亿元的层级,销售额提升两倍以上。
从五年多前剑拔弩张的商标诉讼,到如今的合作者,至此,围绕“亚洲渔港”的商标之争已经宣告落幕。而其背后折射出的关于中国水产行业发展格局的变化,也着实值得深思。
多年来大连水产业以加工出口为主要形式的格局近年来正在发生改变。不仅是在内销市场上逐渐开疆扩土,大连水产业也正在形成另外一个势头——品牌化趋势。
恐怕在十几年以前,人们还很难想象,一头海参或者一只大虾,如何能被冠上品牌销售。大连海鲜好吃,全国闻名,几乎全国各地卖的都是“大连海鲜”。其实,中国水产业一直都有这样的特点:有渠道认知,无大众认知。所谓渠道认知,就是渠道经营者的认知。那些批发渠道的商户会知道哪家企业做什么产品做得好,但也仅局限于这个商户经营的品类;而所谓大众认知,就是老百姓的认知。由于水产行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通过流通渠道来完成产品销售,导致经营多年之后,消费者仍然并不知道自己的品牌,最多只是在渠道商那里混了个“脸熟”。同时由于水产企业以批发流通渠道作为自己的主销渠道,导致企业并不掌握终端,进而被渠道商绑架。
在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商标官司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大连水产企业的品牌思考。不仅是在商标注册上煞费心机,从专业渠道到零售终端的自建,一家成立仅仅10年的企业已经完成了从渠道认知到大众认知的过渡。也正是因为品牌具备了含金量,才会引发所谓的商标纠纷。
近年来,以大连的獐子岛、亚洲渔港、棒棰岛、壹桥等企业为代表,国内一些明智有前瞻眼光的水产企业开始通过对终端掌控树立自己的品牌,通过渠道的多元化来化解流通渠道很难建立品牌的尴尬境地。他们会将自己的产品以包装品形式注明商标、品牌,在商超渠道或自有店面销售,消费者选择的时候自然会看到品牌,而其优良品质会引发消费者对品牌的接受甚至形成消费忠诚。长此以往,中国水产业的格局也在悄然变化。用品牌说话,这势必是未来中国水产业的发展方向。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