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8月”播种”,潮起潮落,紫菜萌发、长大。接下来几个月里,养民就有了4到5茬的收成。10月底11月初进入洞头,路边整齐码放在圆形篾筛上的紫黑色紫菜,便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去年,强台风“菲特”挟强风、巨浪、豪雨而来,在霓屿紫菜总生产规模中占据近九成的传统毛竹养殖损失惨重。1.8万亩紫菜养殖区内,1.6万亩只有一半收获。靠海吃海难挡不测风云,紫菜之乡何去何从?
近日,霓屿召开的紫菜产业发展研讨会,让养民心中多了一份期待,也让政府多了几分破局的决心。
玻璃钢管代替毛竹
紫菜生产浅海作业使用毛竹固定,是霓屿传统的劳作方式。霓屿街道下社村紫菜养民刘正力就从上辈学得了这门技术:每年驾船把附着紫菜孢子的网帘挂在毛竹上,就会有10月底的头茬紫菜,此后陆续收割四五茬,直到次年3月初,一个年度的紫菜生产才算结束。
强台风“菲特”让传统毛竹养殖紫菜的养民损失惨重,直接经济损失达7000多万元。但从前年起试用玻璃钢管深水养殖的养民,却逃过了这一劫。
从2012年至2013年,洞头县水产养殖技术站曾对两种技术的养殖方式进行了实验比对。实验结果显示,玻璃钢养殖的产量、亩产值均高于毛竹养殖,并且在管理、使用寿命、劳动强度、抗风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霓屿社区主任彭世伟告诉记者,毛竹养殖每亩成本3000元,全部由养民承担,两三年就要更换。而玻璃钢每亩6500元,其中4000元可以申请县、街道补助,使用寿命也长达10年。截至目前,全县玻璃钢养殖面积为700亩。
“养民已经从这次损失中看到了两者优劣,不少人也已向街道提出申请。”彭世伟说,借此次毛竹改玻璃钢的机会,他们希望引导养殖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今后统一管理。
螺蛳壳里优化产业链
目前,霓屿以紫菜养殖为主的海水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合作社一般由农户自发组织成立,主要通过合作社把自己的产品销往市场。但是对于决定紫菜品质的苗种,目前仍有近万亩依靠外地引进,而一旦受到天气等原因影响,苗种不能及时到位,就会直接影响生产进度。
“一到台风期,苗种供应会成问题。”洞头鑫锐海水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黄中明说,由于受育苗场地限制,每年他们还需到苍南、福建等地购买苗种。此外,紫菜的养殖收益要提升,利润很大的部分就是深加工,而加工厂房又受土地限制。
为了尽可能增加效益,今年,黄中明的合作社和周边两个合作社进行合并,他们对社员作出明确分工,完善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优化产业链,减少不必要的损耗。
深海要“地”外市借“地”
霓屿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东南西北本是天然的渔耕“牧场”。由于近几年不少重点工程开建,目前除了南部海区养民还可以自由“放牧”外,紫菜养殖规模已受到极大限制。
去年,该县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养民探索全浮式养殖。有别于浅海毛竹扦插作业,全浮式适合更深海作业,突破了浅海作业的土地限制。霓屿街道书记庄峥嵘表示,今年他们将选择一两户养殖户在防浪堤外进行试养,养殖总规模控制在10亩,若实验成功,将能增加养殖海区几千亩。
除了向深海延伸,彭世伟说养民也在考虑异地养殖。一旦异地发展意向确定,就要引导养民抱团走出去,届时配套、质量管理一并跟上,生产效益就有了保障。至于霓屿紫菜产自外地是否还叫“霓屿紫菜”的问题,他认为应该由苗种来决定。
而为霓屿紫菜提供技术支撑的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铁杆认为,目前霓屿绝大多数养民单靠紫菜谋生,一旦出现台风等自然灾害,正常生产会被打乱。养民在积极寻求养殖技术、区域创新的同时,可以发展综合养殖和多种经营,即在紫菜养殖的基础上,采用底播蛏子、毛蚶、杂色蛤,吊养牡蛎、扇贝、贻贝或笼养、池养海参、青蟹等网箱养殖,通过不同途径实现增收。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