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鱼、鲥鱼、河豚一直被誉为“长江三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一份资料显示:由于长江污染加剧以及酷捕滥捞,长江鲥鱼已绝迹10多年。1973年,长江沿线刀鱼产量为3750吨,从长江口至湖南洞庭湖,都盛产刀鱼。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湖南湖北江段就基本上找不到洄游的刀鱼了。随后,江西、安徽江段也难以形成渔汛。1998年左右,南京、镇江、扬州江段基本没有了渔汛。时至今日,能形成渔汛的仅有常熟、张家港、江阴一带的长江口。产量逐年下降的长江刀鱼是否将重蹈长江鲥鱼的厄运?今年长江口还能有刀鱼渔汛吗?请看本报记者日前在刀鱼捕捞现场发来的报道。
如果亲身体验过刀鱼捕捞,那必将是你一生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三年前,记者曾登上张家港市永联村渔民沈国华的渔船,实地采访了刀鱼捕捞的现场。那一年,因为捕捞刀鱼,沈国华赚了不少钱。如今,又到了一年中刀鱼的捕捞季,这一季的沈国华却彻底笑不起来了,因为20天捕了不到10条刀鱼,捕鱼作业已经让他入不敷出……
20天只捕获9条刀鱼
17日下午2点,停泊在永联码头的“苏张鱼10136”号即将起锚,目的地是长江张家港段的深水区,这一段水域也是全省长江江面最宽的一段。今年,整个张家港市共发放刀鱼捕捞证70张,而永联渔业队则拿到了其中的17张。
渔船停泊的码头上,十几个装满柴油的油桶显得格外显眼。沈国华从船舱里拿出一台简易的抽水泵,抽了整整大半桶柴油将油箱加满,在刀鱼捕捞的短短一个多月内,两艘船仅柴油费就要花掉近20万元。对于像沈国华这样靠水吃水的渔民来说,如今的刀鱼捕捞,多少带有一丝赌博的气氛,因为开捕快20天了,老沈的两艘船加起来总共才捕获9条长江刀鱼,最重的不过二两五。
以往世代依靠打渔为主的永联村村民,如今年轻的劳动力大部分选择外出打工,沈国华这样年近50岁且除了打渔无一技之长的人,却很难再选择转行。船上,还有8名被雇佣的熟练捕捞工,他们的情况和老沈类似,打渔的收成是这些人一年的收入来源。
“我们靠捕鱼为生,一艘船一季的花费在15万元左右,能捕到多少刀鱼根本不好说。根据今年情况来看,肯定是要亏的,但作为渔民,不捕鱼我们还能做什么?”
渔网里除了垃圾还是垃圾
1600米长、16米深的一张巨型大网,被老沈的两艘船拉着在长江里拖行。为了能够让网在水下彻底张开,大网的底部缀满了盖房用的大红砖。“一个来回拖20海里,一天拖两个来回就是40海里。渔网是三层的,一般1两多的刀鱼就能拉到网上了……”老沈说,长江航道内的水很深,而航道边深浅交汇处是刀鱼喜欢的洄游路径,如果这里刀鱼数量都很少的话,那么其他地方就更不可能捕到刀鱼了。
老沈的渔船较为先进,即便去海里打鱼也不输他船。从下午两点到晚上七点,两艘船“吃力”地在江里拖了一个来回,随着两船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小,大家期盼的收网时刻也随之来临。
300米、500米、1000米……看来,又是白忙活了!随着船上收起的渔网逐渐推起了小山状,网内一条刀鱼的影子也没有见到,甚至连花白鲢、鲈鱼也没了踪影。老沈望着身边本已准备好的空盆深深地叹了口气,那是他们用来盛放刀鱼的容器,里面备有冰块和湿毛巾,但现在看来,这些都已经派不上用场了。
鱼是一条都没有出现,不管什么鱼,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两艘渔船的甲板上不约而同地被各式垃圾占据了大半,塑料袋、易拉罐、空酒瓶……“两条船一天打捞上来的垃圾有30多斤,呵呵……”不经意间,沈国华露出了一丝苦笑。
长江还能带给我们什么
因为捕鱼作业的10个小时中无法上岸,所以渔民们的晚餐通常都是在船上解决。做饭之前,老沈从长江里打了几桶水,随后放了几块明矾,沉淀了一段时间后,就拿江水直接烧菜做饭了。“船上储备淡水很不方便,这里的江水是淡绿色的,没有多少泥沙,用明矾淀一淀就行了。”作为老渔人,沈国华对饮用江水并没有太多顾忌。
可作为职业捕鱼人,在老沈的印象里,长江里的渔业资源已经到了极为匮乏的程度。近12年里,老沈没有捕到过一条鲥鱼,近10年里,没有出现过一条河豚,而同样是10年间,刀鱼的价格涨了近20倍,产量却下降了100多倍。“清明节前的刀鱼肉质最好,由海里游到淡水让刀鱼的肉质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人们一般食用明前刀,过了清明节,刀鱼也就不值钱了。”
当然,长江内数量骤降的还不仅仅是那些珍馐美味,较为普通的花白鲢、青鱼数量也同样在减少。60多岁的老船工老张回忆,以前捕鱼人立春前后在江底铺“滚钩”(一种捕鱼方式),一季下来能收获至少上千斤青鱼,但现在,因为江里青鱼少之又少,已经没有人再在江底铺“滚钩”了。
“4年前我们曾经在江里误捕到中华鲟,不过不大,十几斤重。捕捞、销售中华鲟是犯法的,也没人敢收,所以我们把它又放回了江里。”老张说,这是近几年他们唯一一次邂逅中华鲟,在他的印象中,那条被误捕的中华鲟无疑是一条小鱼。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