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渔民废弃的大量牡蛎壳在经过挑拣包装后可以“变身”为一个个人工牡蛎礁附着基,投放到海域固定点位形成牡蛎礁群,为牡蛎提供一个宜居的“家”。从昨天开始,3万个由牡蛎壳组成的人工牡蛎礁附着基被陆续投放到大神堂外海之中,整个投放过程将持续3~4天。相比混凝土组成的人工鱼礁,人工牡蛎壳礁更加环保,不但让废弃牡蛎壳实现了“废物利用”,更能够为牡蛎提供一个最接近天然环境的“专属家”。
昨天中午12点多,根据投放点经纬度位置,利用GPS导航仪,两艘长度达到20米满载了人工牡蛎礁附着基的渔船分别从大神堂码头出发,驶向了大神堂外海目标区域。在其中一艘渔船上记者看到了人工牡蛎礁附着基的“真容”,它们是由网衣包裹捆扎起来的一堆堆大个儿牡蛎壳,散发着一阵阵淡淡的海鲜腥味儿。“这些牡蛎壳都是我们提供的,原来大家挖出牡蛎中的肉后,所有的壳都丢弃在了村中的大坑里,知道可以做成牡蛎礁后,我们都挖了出来,根据要求将小的筛除掉,大的装成一袋袋的,听说投入海里后对牡蛎生长有好处,那也算对环境有贡献了。”船上的一位渔民李先生告诉记者,“这两艘船都装载了大约4000个人工牡蛎礁附着基,我们将把它们分别投放到2个点位上。”作为此次人工牡蛎礁建设投放活动的承办方,天津渤海水产研究所的几名工作人员将在投放中承担监督员的角色。科研人员郭彪介绍,这些即将被投放的牡蛎礁附着基都已经经过了严格的验收,每个人工牡蛎礁附着基的重量都超过了10公斤,单个牡蛎壳的壳高也超过了规定的5厘米,用来捆扎的网衣也均为强度韧性和耐水性都良好的聚乙烯材料制成。“选用壳高超过5厘米的牡蛎壳确保了牡蛎壳之间能够有足够的空隙和空间,更加有利于牡蛎的附着,而确保一定的重量可以让每个牡蛎礁附着基单体更加顺利地沉入海底,并按照我们的投放计划堆砌成一定的形状。”郭彪表示,他们根据大神堂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现有天然活牡蛎礁的位置,确定了10个牡蛎礁附着基群的建设点位,总面积达到了10公顷,在每个点位将投放人工牡蛎礁附着基单体6000个,在今年一月份已经完成了5个点位的投放,共投放人工牡蛎礁附着基3万个,此次投放行动预计将持续3~4天,将完成其他5个点位、3万个人工牡蛎礁附着基的投放,届时,10个牡蛎礁附着集群将全部建成,投放人工牡蛎礁附着基总数将达到6万个。
经过40多分钟的行驶,渔船到达了投放点位并抛锚,船上的渔民们开始沿着船的两侧向海里投放一个个人工牡蛎礁附着基,在整个投放过程中,船身在保持不动的情况下,船头缓慢地进行了180度转向,同时,渔民们接着沿船两侧向海里投放牡蛎礁。“我们希望将这些牡蛎礁附着基在海底形成一个大圆堆儿形状的人工牡蛎礁群,为牡蛎提供附着栖息的良好居所。”科研人员表示,每个点位根据规定将投放6000个牡蛎礁附着基,为了便于装载运输,今天他们在2个点位各投放了4000个牡蛎礁附着基,未来两三天他们将对数量不足的点位进行补齐,并在其他3个点位进行投放。科研人员认为,相比由混凝土制成的人工鱼礁,这种由牡蛎壳制成的人工牡蛎礁是一种新的尝试,它们更加天然环保,由于同天然牡蛎礁的组成是一样的,在充分吸引牡蛎附着栖息后,这些人工牡蛎礁将“变身”为活牡蛎礁的一部分,修复和补充因环境破坏而日益减少的牡蛎礁群。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