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南四湖禁渔期的第一天。渭河村的化大爷开始修补渔网,张桂勇在忙着管护自家养殖的河蟹。现在的禁渔期,对于微山湖的渔民而言并不是假期。老人忙着修补渔网,劳力壮小伙到大湖生态养蟹、经营旅游、运输等方面。
修补渔网静候丰收季节
3月1日,2014年南四湖禁渔期的第一天。
位于微山湖西南部的渭河村渔家水街一旁,化大爷开始修补渔网。对于捕鱼30多年的他来说,这张定置渔网是他的“老伙计”,虽然长1000多米的渔网修补起来是个劳力活儿,但看他拉网、扯线,缝补得很认真。
定置的渔网是长期安置在湖里的。捕鱼期的每天清晨,他会开着渔船赶去收鱼。但渔网会等到冰冻期、禁渔期再拆卸下来。“定置渔网太大,安置和拆卸需要三五个人忙活一天,很麻烦,所以平时不拆卸,也没有时间修补。” 化大爷说。
“禁渔期到了,正好腾出时间来好好修补渔网,破洞的、刮坏的,需要缝补的地方很多。”化大爷说,一张渔网至少要修补一个多月的时间,加上清理渔船、修补渔具,他的禁渔期也是闲不住。
“通过‘禁渔宣传风暴’,多数渔民提前做好了停船歇网的准备,微山湖正式进入‘静悄悄’的状态。”微山县南四湖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吕新说,今年冬天的温度偏高,水温回升较快,鱼类繁殖期提前,为了加强对鱼类亲体和幼体的保护,所以南四湖禁渔期相比往年提前了半月,即从往年的3月15日至6月25日调整为3月1日至6月25日。
养殖河蟹年收入增5万
禁渔期设立了30多年,渔民们早已习惯了捕鱼期、禁渔期交替的生活状态。实际上,微山湖的渔民早就告别了单一捕鱼生活。
渭河村党支部副书记化明有介绍,从1995年,村里就发展起河蟹养殖。从最初的三户村民、两个小池塘,发展到现在全村320户村民家家都有2、3个池塘。靠发展养殖业,每家年收入至少增加5万元。
“池塘养殖并不容易,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在一户渔民家的后面,正是化明有的池塘,湖绿色的池水泛着细细的波纹。他说,现在刚放完苗,每天都要观测池塘的颜色、捞取杂乱的水草,还要防止小蟹苗的爬出。
家里有30多亩池塘的渔民张桂勇说,禁渔期比较宽裕,他每天都会去池塘清理鱼池、喂食,管护养殖区。“养殖河蟹是一门技术活,每天早上、下午都需要到池塘给蟹苗喂食,喂食的量还要拿捏准确。”张桂勇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殖河蟹。每到中秋前后,河蟹大量成熟上市的时候,村里会变得很热闹,许多收购商来到村里收购。
从粗放式养殖到现在精细生态化养殖,渭河村的渔民在摸索中寻求更好的生机。靠着养殖和捕捞的双项收入,老渔民们的手头开始宽裕起来。
养殖、饭庄一年进账10万
渭河村不像普通的渔村,这里的渔船上挂着红灯笼,彰显出一个渔家小镇的味道。
2006年,化明有带领全村发展渔家乐,将村里200多艘船集中在一起,在船上打造出一条“渔家水街”。
渔家水街的两侧,是渔民的特色渔船。两层、三层,船顶四角翘起、红灯笼高挂,湖水在水街中间悠悠穿过。化明有说,他们推出了夏季观荷、水上冲浪、品尝渔家饭等旅游项目。每到旅游旺季,水街两边的渔船上住满了游客,给很多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张桂勇也是其中之一。
看着村里逐渐红火起来的渔家乐,2009年,张桂勇拿出积蓄,开了一家湖上饭庄。“渔家水街”名声鹊起,来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张桂勇原本只能接纳5桌的小饭庄开始超出负荷。
“这个小的是我的第一个饭庄,去年我在它的旁边又开了一家。”张桂勇坐在水街的过道上,看着小饭庄旁边的另一个大饭庄,眼神里满是踏实感。生意越做越火的他已经没有时间捕捞,渔网已经在家闲置了两年。通过养殖和发展旅游,他每年的年收入约10万元,是单靠捕捞的近10倍。
从单一捕捞,到发展养殖,到现在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养殖并行,看着自己拼搏几十年的家业,张桂勇笑着说,“谁说渔民就只会捕鱼呢”。
经营意识在变,养殖也需升级
“村里现在约有50户村民发展旅游,近年会发展到100多户,他们在禁渔期除了养殖就是搞经营。其他的村民有的在搞运输,还有的下海捕捞。”化明有说,禁渔期对渔民而言并不是假期,老人多在家修补渔网,家中的劳力壮小伙把精力投入到大湖生态养蟹、经营旅游、运输等方面。
吕新说,禁渔期下湖执法巡查‘捕空’现象比较正常。“以前很多村民禁渔期偷着捕捞,但是这几年下来,他们也发现鱼类的数量减少、个头变小。现在渔民经营意识增加,禁渔期也不再顶峰违规,自觉性都在增加。”
引导更多渔民发展生态养殖、渔家乡村旅游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变渔民生活状态的良策。吕新说,除了延长禁渔期,微山县渔业管理委员会还在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和资源养护力度,增加放流数量、优化品种结构,利用湖泊自然资源,提高放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同时,推广以微生物制剂和节粮饲料为主的生态渔业技术,促进化学渔业向生物渔业的转变。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