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赤潮”又称为“有害藻华”,它对近海渔业养殖、人们健康以及滨海旅游等都会产生危害。据统计,2000年以来,海南岛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频率增加,有报道的赤潮已有20多起。政协海南省六届二次会议将于2月8召开,农工党海南省委会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海南近岸海域赤潮灾害防控的建议》,建议加强入海河流的环境综合治理和管理、加强生活用水污染集中处理水平、加强养殖业管理等等,以控制赤潮灾害。
农工党海南省委会经过调研后发现,在海南岛1528公里的海岸线上,共有大小68个海湾(2012年统计数据),其中有14个海湾为“赤潮”易发区,包括海口湾及近岸海域、文昌近岸海域、博鳌近岸海域、陵水新村湾、三亚亚龙湾、大东海及红沙港等。
农工党海南省委认为,高位池等沿海养殖的无序排放、海水养殖及渔业活动的自身污染、径流输入和污染源直排入海等原因成为了海南沿海“赤潮”的原因。
高位池等沿海养殖的无序排放。海南高位池面积大、分布广、生产方式粗放。大量的残渣饵料排放入海,文昌沿岸受高位池养殖的影响尤其明显。河口的滩涂养殖也造成污染,如位于春江支流下游的北门养殖区,昌化江入海口的昌化江口养殖区,朱碧江口养殖区等,这些养殖区的污染排放,是西北部海域多次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
海水养殖及渔业活动的自身污染。无序发展和不科学浅海网箱养殖及渔排生产,鱼类排泄物和残余饵料进入海洋,导致海域环境质量下降,营养成份增加。陵水新村湾及三亚的红沙港,多次发生赤潮,与海水养殖的内源污染有关。
径流输入和污染源直排入海。河流的污染主要来自农业面源污染及生活和工业废水。海南岛独流入海的河流154条,携带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入海,城市的沟渠污水入海也注入大量营养物质。2011年,海南省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7235万吨,占全省污水排放总量的80.2%。目前,海南省2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但管网覆盖面不够,大量的生活用水进入城市景观或者泄洪沟渠。最为典型的是海口湾的海甸溪和龙昆沟。
除人为因素外,洋流与气候因素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海南岛“赤潮”的形成。
针对海南省沿海“赤潮”成因,农工党海南省委提出了防控建议:
1.积极开展赤潮机理和预报的研究。全面了解海南省各区域赤潮发生的机理,针对海南省赤潮情况,着重开展对赤潮发生原因、规律及机制、赤潮防治技术的应用、富营养化指示生物、富营养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用水对海洋环境影响、赤潮的生态监测、各项赤潮指标、遥感技术在赤潮监测中的应用等方面对赤潮发生的生态过程、生理特征及海洋学机制进行大量、长期的基础性调查研究。
2.做好“赤潮”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增强沿海居民对“赤潮”的认识。
3.建立健全赤潮防治领导机构,加强监视监测及信息网络的建设工作。在全省污染较重、赤潮多发区,入海河口、养殖区域等重点海域,建设赤潮监测网站,及时获取赤潮及与赤潮密切相关的污染信息。
4.加强入海河流的环境综合治理和管理。控制海洋污染,必须陆海统筹。一是建议要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机理、特征及控制途径系统研究,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二是要加强生态防护带的建设,防治流域水土流失;三是加强各流域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管理和污染防治;四是要加大对养殖场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督,防范大量养殖污染排放进河流,进入近海。
5.加强生活用水污染集中处理水平。海南省小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滞后,大量生活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体。目前,海南省大力推广人工湿地、氧化塘等设施来处理小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但由于需要大量的土地、相对较高的投资和管护费用等,推广和运营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建立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加大生活污水的治理。
6.加强工业污染的控制和排放监管力度。建议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清洁生产”、提高废水深度治理及循环利用能力,从源头减少废物排放。
7.加强养殖业管理,控制海水产养殖业自身污染。一是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及产业布局。减少我省东、南岸的养殖规模,加大西、北岸的养殖规模;二是提高养殖技术, 防治养殖区富营养化,开展生态养殖;三是在赤潮多发区开展江蓠和麒麟菜养殖。
8.加强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根据海南省赤潮防控重点海域的流场特征,污染源浓度场特征,预测其环境容量,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定统一的污染物和有机物排放标准,从源头上减少富含营养物质的工农业废水排放入海,有效地控制海水的富营养化,降低赤潮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