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收藏家将海南的花梨木、沉香、珍珠、砗磲、海捞瓷并称为“海南五宝”。砗磲因其资源稀缺和文化底蕴深厚,悄然成为众多收藏家热捧的对象,成为继黄花梨之后又一个被众多炒家热炒的新贵。
“这原来就1000块,现在的标价已达1万多。”一位工艺品销售员指着一件由砗磲加工成的大个佛像对记者说,“二三年涨了十几倍。你说投资呀,懂行情的大陆人早就开始投资了,都赚疯了。”
记者在另外一家工艺品销售店见到了一位以前投资黄花梨的炒家。销售黄花梨多年的他深感黄花梨已无炒作空间,就随朋友来海南观察新的收藏品—砗磲。
砗磲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贝类,被称为“贝王”,最大体长可达1米以上,重量达300公斤以上。壳质厚重,壳内洁白光润,白皙如玉。解放前渔民捕捞砗磲多割取贝肉作成干贝出售,后见砗磲壳厚洁白,可加工成白玉工艺品,便把空壳一起运回。迄今,捕捞、加工、销售,一条以砗磲为中心的砗磲产业链已初具规模。
近几年砗磲工艺品价格疯涨,不仅与其质地白皙如玉以及被尊称为佛教圣物有关,而且更在于其可以预期的日益减少的原材料数量。砗磲属于深海比较稀缺的资源,地缘性强,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大多只能生活在热带海域的浅海珊瑚礁中。在我国只存在于西沙、南沙群岛中的部分岛礁附近。此外,砗磲生长缓慢,有人测定每年仅长2-3厘米,一些大型砗磲生长期皆在百年以上。
随着捕捞量的增多,南海砗磲的数量正在逐年减少。有位从南海归来的渔民对记者连连感叹,海南资源越来越少了,砗磲贝、螺化玉等珍贵的海产品越来越难找了。现在大型砗磲即使在南沙群岛都难以看到,更不要提西沙群岛了。
这逐渐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砗磲工艺品价格的高涨驱使渔民疯狂地捕捞,而渔民大量地捕捞又加速了砗磲的减少。多年之后,砗磲工艺品产业如何延续令人担忧。
其实,砗磲工艺品产业的可持续性还在其次,关键是砗磲工艺品的原材料—活体砗磲越来越稀有。早在1973年,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世界稀有海洋生物加以保护,对其国际贸易加以管制。而在我国的《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中,砗磲中的一类—库氏砗磲属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当记者就砗磲工艺品的原材料来源进行采访时,当地渔民大多表示,这些都是死贝壳,是他们在南沙群岛捡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属实。这些大的运输量难以排除个别渔民先宰杀、再运输贝壳的可能性。
而这无疑加剧了我国砗磲的保护难度。有海洋保护专家认为,即使是捕捞死的砗磲,仍会对珊瑚礁的生长环境和南海资源造成破坏,应该加以制止。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活体砗磲应受保护,但一些已经在海底沉睡了几百年以上的砗磲贝壳残体是可以拿来加工利用的,应该保护性地开发。
对于砗磲贝壳是否可以捡拾,目前官方还没有定论,但毋容置疑,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可以预知的一个结果就是南沙群岛将会成为下一个西沙群岛,大型砗磲将无迹可寻。在海南资源的保护与相关海产品的开发中如何取得平衡,是一个令人深感隐忧与纠结问题,也是一个亟待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