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周末午后的沧龙村,上百口鱼塘像一面面镜子,映着蓝天白云。几个身影正在拉网捕鱼。
“这批鱼大部分将运往福州,销路是陈总联系的,我们只管养、卖就成。清流溪鱼名头大得很,大家都喜欢买。”养鱼户陈友光说。
“养了60亩,一年可赚10多万元吧。”装车后,陈友光数着钞票,享受着收获。
陈友光说的陈总,是清流县嵩口镇沧龙渔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志仁。
2004年,陈志仁返乡创业,利用九龙溪旁的滩涂地,辟出80亩鱼塘养殖溪鱼。这一崭新的致富产业,使沧龙村成为有名的养鱼专业村。
说话间,陈志仁走了过来。“以前村里为何穷?”记者问。
“没资源,缺乏支柱产业,村民想致富没人带,这是根本原因。”陈志仁说。
2008年,他组建沧龙渔业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注册商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服务指导、统一配送销售的经营模式,带动沧龙村渔业养殖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全村养殖面积已达3500多亩,年产3800多吨,产值3000多万元。
“养鱼致富的关键是什么?”记者问。
“技术和市场!”陈志仁一针见血。
为提高鱼的质量,合作社实行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统一投入优质苗种、统一注射冻干疫苗、统一投喂高效配合饲料,注册“清流溪鱼”商标,统一配送销售,获得农业部农产质量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水产品示范场证书。2010年,经国家质检总局核准,陈志仁的清流县龙峰渔业有限公司成为首批使用“清流溪鱼”地理产品标志的企业。
“近年来,我们采取了好多措施,掌握了市场销售的主动权。”陈志仁说。
为让好鱼卖上好价钱,他打破传统年初放鱼、年底出鱼的方式,采取抓大留小、不断补充的循环养殖,均衡成鱼上市时间,既保证了鱼塘里的鱼始终保持饱和状态,不造成资源浪费,又保证一年四季都有鱼卖。合作社还成立营销队伍,在福州、厦门、三明、龙岩等地设立营销网点,还集资买了两台配送车,及时将鲜鱼运往各地。
如今,清流溪鱼名声在外,销路畅通,沧龙村每年产出的3800多吨鱼供不应求。
记者听说沧龙村渔业养殖已达饱和,不禁思考,陈志仁又将如何带领村民继续致富?
“下一步,我们要科技兴渔、更新品种、壮大规模。”陈志仁说。言毕,他拿出手机,按了一串数字,片刻之后,几口大鱼塘里的增氧机便转动起来,泛起一圈圈水花。
“这就是我们今年新引进的远程养鱼法。”晃了晃手中的触屏手机,陈志仁自豪地说。
养鱼最怕出现意外。去年,陈志仁对厦门海洋技术学院研发的水贝水产自动养殖系统产生了兴趣。只要在有手机信号的地方,该系统都可在线监测温度、水氧含量等数据,并进行远程操作。一旦鱼塘出现意外,系统会连续3次自动拨打用户电话。经过示范,合作社已有20多户养殖户采用信息化手段养鱼。
向外扩张是陈志仁的另一策略。如今,在沧龙村的带动下,邻近的梓材村、伍家坊村都成了养鱼专业村,新增了青鱼、鲳鱼、平头三角鲂、湘云鲫等优质品种,养殖面积扩大近3000亩。
■记者感言
致富需要帅才
不敢想,敢想不敢做,敢做没资源、没思路、没保障……许多人没有富起来,原因大概如此。
带富帮富,就得让群众消除顾虑,为他们引方向、排风险、出点子,实现共同致富。
陈志仁就是如此。从首拓滩涂养鱼,到成立合作社、推广示范新技术,到对未来深谋远虑的思考——在沧龙村的渔业致富路上,他的作用不可或缺。其中最可贵的,是他敢于尝试、勇于突破的战略性思维。特别是在发展以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等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已成大势所趋的当下,农村脱贫致富,需要像陈志仁这样的将帅之才。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