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远山如黛,棚舍栉比。近日,顺着沿黄公路,当记者来到陕西大荔县范家镇营南村时,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住:连绵不绝的池塘,在冬日清亮的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犹如一片碎银洒在水面。而就在这静静的水面下却蕴藏着巨大的财富:鲤鱼、草鱼、斑点叉尾鮰、鲢鱼、鲫鱼、中华绒螯蟹……鱼群汇聚如织,虾蟹集结成群。这里就是大荔县黄河滩区万亩无公害渔业养殖基地营南渔场。
“我们县地域宽阔,水资源丰富,黄、渭、洛三河环绕,十分适合发展渔业养殖。近几年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黄河水大力发展精养池塘,不仅增加了农民收益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县水产工作站站长刘建生向记者介绍道。
“瞧,那边还有白鹭呢……”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不远处闪闪发光的池面上几只水鸟穿飞其间。伴着鸟儿“啾啾”的鸣啼声我们迈过芦苇丛,目睹了鱼塘老板牛志健的清塘收获时刻——池塘里已铺好一张大鱼网,水面上浮着一列白色的网漂。当池塘边十几位统一着装的渔民慢慢收紧渔网时,越来越多的鱼堆在网中活蹦乱跳起来。“这是鲤鱼,一斤4.5元,准备销往宁夏。”牛志健说,近几年,他家的渔业养殖收益相当可观。
“三年来,我们陆续对池塘进行了改造,池底清淤、人工整修边坡、进排水渠道等。经过标准化改造后,养殖生产中病虫害大大减少,产量大幅提升。这也防止了在养殖过程中乱用药、给饲料中添加激素等现象,确保无公害生产。”渔场负责人兼营南村监委会主任仪扎根告诉记者,因全县范围开展的“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活动使渔船安全作业、渔资市场监管等方面都得以有序进行,打造出“无公害”品牌。因此,他们的水产品也备受消费者青睐,主要销往西宁、兰州、宁夏、西安等地。
“今年我承包了300亩鱼池,养了鲤鱼、草鱼和花鲢鱼。20亩水田产了46000多斤草鱼,一斤6元,现在也已经卖完啦。”来自河南的鱼塘承包商师军财脸上漾起满意的笑容。
当地渔业蓬勃的发展不仅使养殖户获得丰厚的利润,也让附近的村民大为受益。新村村民朱等林高兴地说,“过去种一整年地才有几千元收入,现在不用出去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农活忙时就忙家里,农闲时也可以下河捕鱼捞虾挣捕捞费,一天100元,遇高峰期时还200元呢,我们农民的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记者了解到,他们还组织一百多位村民专门成立了捕捞队,现如今村民们可谓农业、渔业双丰收,生活也逐渐富足起来。
已从事水产养殖近15年的营南村村民于国振说:“以前一旦遇上刮风天,空中全飘些小白碱花。”据他回忆,以前这里整片都是盐碱滩,也是纯粹的弃耕地,眼看着上万亩的盐碱地变成荒滩而种不上庄稼,让人感到十分惋惜。“近几年,渔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了,盐碱地也变成了村民的钱袋子,今年承包的30亩水田除去饲料、工人工资等一系列投资成本,最起码可以有5万元以上的收益。”他如是说道。
据了解,该县现有池塘养殖总面积3.3万亩,年产商品鱼约3.3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超过5.2亿元,人均收入已达10000余元。通过无公害认定养殖基地面积553公顷,草鱼、鲤鱼、罗非鱼、淡水白鲳、鲂鱼5个养殖品种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及产品认证。这片昔日“沉睡”的盐碱滩涂如今已摇身变为一望无垠的养殖池,成了群众淘金捞银的“聚宝盆”。
2012年,该县成立的中华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已成功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目前,他们引进的武昌鱼、中华绒螯蟹、南美白对虾、泥鳅四个名优水产新品种已实验养殖成功,现代渔业示范园区项目也已进入前期规划阶段。“我们还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依托大荔丰富渔业养殖资源,建成以沿黄旅游专线为主轴,两翼发展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集体休闲垂钓、观光旅游、渔家乐为主体的休闲渔业园区。”刘建生信心满满地说。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