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外来物种之害
王四海说,近些年来昆明加大湿地的建设,粉绿狐尾藻由于观赏性强从外地引入到昆明,这类植物生命力极强,在刚开始做湿地时的确很美,但是随着其扩张,将会吞噬本地植物的生存空间,几年的发展后,对湿地保护并不好。
本土物种之灾
团队在总结三大湖泊鱼类灭绝时这样形容:滇池最为严重,洱海次之,抚仙湖最少,但也不容乐观。为何鱼类的灭绝率如此之高?王四海分析有两大原因,一方面为污染,另外一方面则为外来鱼类入侵。
生态恢复之难
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大湖泊的本地高等植物和本地鱼类多数已灭绝,在其看来,本地物种灭绝后,原有的生态系统被破坏,很难再发挥保护环境的作用与功能。
从上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60年间,滇池中46.3%的高等植物和84.0%的本地鱼类已经灭绝,在洱海则分别是21.4%和58.8%,在抚仙湖分别是11.8%和41.7%。
这是西南林业大学和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从事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的杨宇明教授和王四海副教授及其团队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得出的数据。这个月,他撰写的滇池、洱海、抚仙湖三大湖60年间生态变化的论文发表在了欧洲的学术期刊上,论文揭示了三大湖泊目前存在的严重生态问题——本地物种(鱼类和高等植物)大部分已经灭绝,而入侵的外来物种则越来越多,生物多样性正在减少。
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所造成的人类干扰是导致湖泊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因,三大湖泊各自的特点正在消失。洱海团队认为,未来的洱海可能成为现在的滇池。而抚仙湖并未看出多大污染的原因在于其水体较深,当污染开始显露时,将比滇池更难治理。
现状
三大湖泊本地高等植物多数已灭绝
2010年,王四海所在的团队开始对三大湖泊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三年的时间内,团队搜集查阅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2010年为止涉及三大湖泊的高等植物和鱼类数据,然后以每十年为一个阶段,进行数据的统计。
在高等植物统计方面,团队将其分为本地高等植物和外来高等植物两类,鱼类则分为本地鱼类、外地鱼类及本地特有鱼类。通过上述数据的对比,其得出了近60年来,三大湖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以高等植物为例,三大湖泊中,滇池流域本地高等植物灭绝速度最快,上世纪50年代的滇池还有41种,但现在仅剩22种,46.3%的本地鱼类已经灭绝,而外来入侵的高等植物则由1种增加到了4种,增加的四种分别为:粉绿狐尾藻、喜旱莲子草、水葫芦、大薸。
该团队介绍,高等植物灭绝快的原因在于水体污染太厉害,部分植物在不适应污染环境的前提下而死去,而外来入侵的高等植物由于生命力强,也侵占了本地高等植物的生存空间。
对于入侵滇池的4个外来物种,王四海介绍,粉绿狐尾藻是从湿地恢复过程中被引进,“这种植物观赏性强,所以被广泛用于湿地建设。”王四海说,近些年来昆明加大湿地的建设,而粉绿狐尾藻由于观赏性强,从外地引入到昆明,这类植物生命力极强,在刚开始做湿地时的确很美,但是随着其扩张,将会吞噬本地植物的生存空间,几年的发展后,对湿地保护并不好。
“水花生又叫喜旱莲子草,主要生长在水边和水面上,与水葫芦生长在一起。”王四海说,水花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也很强,水体越肥其生产速度越快,面积也会逐渐变密,从而排挤当地植物,大薸亦是如此。
而对于水葫芦,昆明市民早已经不陌生,这种当初被引进到滇池用来清洁滇池水的外来植物,现在已经成为每年滇池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相较于滇池,在本地高等植物消失和外来高等植物入侵中,洱海和抚仙湖表现出来的情况稍微好一点。60年间,洱海的高等植物从42种减少到了33种,灭绝了21.4%,外来高等植物则由0种变为2种;抚仙湖本土高等植物从17种减少到了15种,灭绝比例为11.8%,外来高等植物从0种增加到了2种。
值得注意的是,抚仙湖和洱海增加的高等植物都为水葫芦、喜旱莲子草。王四海介绍,这两种植物生命力极强,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正在逐步吞噬本地高等植物的生存空间,未来势必会变得很严重。
滇池84%本地鱼类已灭绝 本地特有鱼类仅剩1种
滇池流域46.3%的高等植物已经灭绝的并非60年间滇池生物变化最大的一块,更为严重的是,滇池流域84%的本地鱼类已经灭绝,而属于滇池流域独有的本地鱼类也由上世纪50年代的10种变为现在只剩下1种。
该团队在调查中将鱼类分为了广布的鱼类和滇池流域仅有的特有鱼类,“广布的鱼是指除了滇池有之外,其他地区也有,特有鱼类是指只有滇池流域有,全国其他地方不存在。”王四海说,统计上世纪50年代的数据发现,滇池领域广布的鱼类和特有鱼类(以下统称“本地鱼类”)共有25种,其中特有鱼10种,但是60年后的今天,本地鱼类仅剩4种,而特有鱼类只剩下1种,这意味着9种仅滇池特有的鱼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灭绝。
本地鱼类及特有鱼类正在减少,但是外来的鱼却不断增加。60年间,滇池外来鱼类从2种陡增到28种,外来鱼类占滇池鱼类数量的87.5%,84%的本地鱼类已经灭绝。此外,洱海、抚仙湖以58.8%、41.7%的灭绝比例紧随其后。
团队在总结三大湖泊鱼类灭绝时这样形容:滇池最为严重,洱海次之,抚仙湖最少,但也不容乐观。为何鱼类的灭绝率如此之高?王四海分析有两大原因,一方面为污染,另外一方面则为外来鱼类入侵。
“污染越来越严重,使得本地很多鱼类不能适应水体,从而慢慢消失。”王四海说,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而外来鱼类的入侵挤压本地鱼类的生存空间,也使得本地鱼逐渐减少。其介绍,部分外来鱼类可能较为凶猛,还喜欢吃鱼卵,这对本地鱼类来说是一种毁灭性的灾难。
这些外来鱼类都是如何进到三大湖泊之中的?王四海通过分析得出了两种途径。“一种就是外来引进的,如四大家鱼。”王四海说,为了扩大渔业,60年间引进了不少高产的鱼类,这些鱼类比滇池本地鱼类高产,能带动经济。
其介绍,在引进需要的鱼苗同时,这些鱼苗中也可能带进了一些其他鱼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来鱼类的种类。
除了引进,另外一种则可能是随处放养。王四海说,可能有部分家庭养了观赏鱼,这类鱼在倒入到滇池领域后,也开始繁衍生息。
影响
原有生态被破坏,很难再保护环境
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大湖泊的本地高等植物和本地鱼类多数已灭绝,在其看来,本地物种灭绝后,原有的生态系统被破坏,很难再发挥保护环境的作用与功能。
“一个生态系统要向健康方向发展,需要本地的物种来维持。”王四海说,这些本地的物种常年生活在三大湖泊领域,每个物种有各自的生态保护功能,也许每个物种能发挥的作用很小,但是这些物种属于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一起就能够在生态保护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王四海说,不能单纯地去分析一个物种产生的影响,而是考虑所有物种在一起起到的协调作用,当多个物种灭绝后,生态势必会产生很大变化。
外来物种入侵这方面,王四海介绍,无论是外来鱼类的入侵还是外来高等植物的入侵,最大的影响当属本地鱼类生存空间被挤压。“外来鱼越多,本地鱼生长空间越小,最后本地鱼灭绝。”王四海说。
对于每年开展的滇池放鱼活动,王四海介绍,放一些滇池流域内的本地鱼是可以的,但是应当避免在放鱼苗的过程中,夹带外来鱼种。
本地物种消失 三大湖泊越来越相似
研究团队介绍,其所研究的三大湖泊分属三个不同的流域,但是研究结果表明,三大湖泊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相似,各个湖泊的特点正在逐一消失。
“滇池属于金沙江流域,抚仙湖属于珠江流域,洱海则属于澜沧江流域。”王四海说,在对这三个分属不同流域的湖泊研究发现,随着本地鱼类和本地高等植物的灭绝和外来物种的入侵,三个湖泊在物种构成上已经越来越相似。“滇池越来越不像滇池,洱海越来越不像洱海,这就是现在的情况”。
王四海说,所有问题的产生,多为人为干扰自然环境而导致。如何保护目前还未灭绝的本地鱼类及本土高等植物?在王四海看来,细节上的保护有很多,例如在湿地恢复过程中不应当只注重景观,而应当注重其生态发展,在恢复湿地过程中,要请生态专家参与,从长远角度来选择植物的种植及配比。
在思路上,其认为应该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生态之间需要进行良性的活动。”王四海说。
60年 云南三大湖泊物种变迁
关注
洱海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滇池
在三大湖泊的研究中,王四海最为关注洱海的生态变化,一方面与他在洱海做项目有关,另外一方面则是日益恶化的洱海环境让他担忧。其介绍,这10年洱海的环境变迁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团队的想象,而追溯原因,人为的干扰占据主因。
王四海说,去年他参与了大理下关奥林匹克公园附近一块湿地的建设,专门负责湿地的规划,并提供种植植物选择的意见。王四海回忆,当时在设计时,很多人在看了别的湿地中种的粉绿狐尾藻很漂亮,都希望在接下来的湿地项目中种植这类植物,当时他极力反对,但是最后建筑方还是种植了该植物,而这种植物在未来对本地植物将会产生毁灭性侵蚀。
“粉绿狐尾藻的确比较好看,但是它的生长速度非常快,最后会占领本地植物的生长空间。”王四海出示的照片显示,这个与其他植物一起种植在湿地内的本土植物刚开始只有零星一点,但随着发展,粉绿狐尾藻开始变得茂密,而与它种植在一起的本土植物则开始减少,到最后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已经很小。
王四海说,按照粉绿狐尾藻的生长速度,不久种植在湿地内的本土植物将完全被消灭,这就是外来物种入侵所带来的最直观的危害。
其介绍,这只是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在洱海保护方面,目前沿线存在的排污情况对洱海的水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在洱海沿线发展旅游,另外一方面则在保护上跟不上进度。
在团队的研究数据中,洱海近十年污染指数上升的规律与多年前滇池污染指数上升规律几乎一样,此前民间人士表示“未来的洱海将会成为下一个滇池”,他们很赞同这样的观点。
在团队所研究的三大湖泊中,抚仙湖在各种指标上都是三者中最低,也是湖体保护稍好的。但王四海表示,现在污染指数很低并不表明没有危险,“它的水体较深,所以在自净上还有很大帮助,但是一旦污染开始大面积爆发,其治理难度将会超过滇池。”王四海说,滇池换水可能还有救,但是抚仙湖则是不可能有救的。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