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买一斤虾,结果一半都是冰,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很郁闷。可现实是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多年,早已成为行业见怪不怪的“潜规则”。
为了改变这种乱象,媒体、协会和相关单位一直在呼吁,但收效甚微。作为冻熟对虾行业标准的牵头起草单位,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多年前就已经着手这一标准的编写工作,而且早在今年3月1日,这一标准就经由农业部发布实施。但实施至今已经半年有余,市场上过度“包冰”的冻虾依然屡见不鲜。
“限冰令”要真正起到规范行业的效果,关键是要能落在实处,否则只能沦为一纸空文,叫好声也只能成为对消费者开出的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市场依然我行我素。
对于业内的不规范现象,行业协会能做的只能是一再呼吁企业“自律”。可谁都明白,缺乏奖惩机制,仅靠柔性的“自律”来规范企业行为,无异于掩耳盗铃。
严禁过度包冰的规定之所以难以推行,根本原因还是违规成本太低,甚至目前还根本没有明确的处罚措施。在“能将冰卖出虾价”的巨大利益诱惑之下,才有那么多的人敢于“顶风作案”。
要根除积弊,严厉的处罚措施必不可少。对于违规者来说,只有将“板子打到身上”他们才能知道疼。所幸的是,酝酿中的“黑名单”制度或将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至少可以让那些不法企业不敢再那么明目张胆。
除此之外,明确的监管职责也不可或缺。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当这些都落实到位的时候,相信“限冰令”也才算真正落地生根。
我们也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出台更加完善的配套措施,与行业标准相配合,让守法者获益,让违规者担责,如此,才能兴利除弊,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