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在对虾的江湖里有那么一个“杀手”,来无影,去无踪,繁殖快、杀伤力大、有传染性强,若被盯上,30天内毙命,无药可救。而这个“杀手”的名字正是让虾农闻风丧胆的早期死亡综合征(EMS)。
这“杀手”从2009年开始在中国肆虐,到2013年蔓延至亚洲大部分地区以及墨西哥地区,杀伤力之大史无前例,它潜伏4年之久,杀生无数,却依旧没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2013年全球对虾产量因为它比预期下降23%。
2013年12月10日,全球水产养殖联盟(Global Aquaculture Alliance)举办关于对虾EMS的网络研讨会,全球水产养殖联盟主席 George Chamberlain 和 亚利桑那州大学对虾病害专家Don Lightner教授与全球对虾从业者探讨如何逃脱这个完美“杀手”的“猎杀”。
这次网络研讨会的报告中引用泰国正大的研究结论,指出“杀手”一般在PH7.0-9.5的环境出没,讨厌盐度低于5ppt的水体,喜欢高温,富含糖蜜、尿素等肥料的池塘。泰国正大认为使用地下水、用网箱养殖,提高苔藓虫(Bryozoans)的密度扫除蓝藻能够降低对虾被“猎杀”的几率。
报告中还指EMS常在海水和淡水的交汇区域出没,流水养殖、循环水养殖、生物絮凝养殖,混养罗非鱼、投放大规格虾苗,或者转养斑节对虾都能减少被EMS“猎杀”的几率。
不过,这次期待已久的网络研讨会多少让人有点失望,EMS的致病机理依旧没有研究的结果,网络问题的解答也只是蜻蜓点水,报告中的各种也只是建议缓兵之计,流水养殖、网箱养殖都只能在小范围的养殖推广,并无太多实际推广意义。假如网络研讨会能够更多接地气的内容,更多易于操作的模式,笔者认为会有更多的虾农收益。(文/虾米)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