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在结束不久的2013年全国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总结会上,与会专家在现场参观清溪鳖业的稻鳖共生基地时,意外地发现,在新港农业园区里的这些稻田里,有着形状不同的甲鱼池,他们好奇地问清溪鳖业的负责人王根连:这些甲鱼池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呢?它们蕴藏着什么样的奥秘呢?
说起这些稻田里的甲鱼池,王根连一一释疑:这是清溪鳖业这几年的探索,稻鳖共生,就是要让水稻、人、鳖和谐共处,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环境,因此每一年都对甲鱼池的形状、位置进行了实验,最终将会越来越生态,越来越理想,越来越和谐。
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实验呢?
这个生态实验是从2011年开始的。那一年,王根连刚刚从稻鳖轮作开始考虑稻鳖共生。就在180亩稻田的四周挖了一圈深40厘米、宽4米、长数百米的水沟,这一圈水沟就是稻鳖共生的第一代甲鱼池。4月、6月、8月这三个月放上甲鱼。每个月放两只塘,一共有六只塘。
“当时主要是考虑到将甲鱼池放在水稻田的四周边上,这样便于抓获。”王根连说出当时的初衷。试验的结果是,4月份放下去的甲鱼池里的稻苗小,容易被甲鱼咬断,8月份放下去的甲鱼苗不容易咬伤已经粗壮的禾苗,而且甲鱼开始吃虫子,不用打农药了。缺点是:甲鱼容易受养殖员走过惊吓,影响它的生长。
2012年,清溪鳖业试着将甲鱼池挖在水稻田的中央,于是水稻田块中间就有了一条长百米以上、三四米宽、高60厘米的水沟。这样甲鱼放下去后,在田间活动、在水池里嬉水,养殖人在田边喂食或走过就不会惊动甲鱼的生长。但缺点也出来了:沟边上的水稻因为甲鱼频繁出没,容易倒伏,收割水稻前甲鱼底板容易爬伤,影响了甲鱼的品质与水稻的产量,而且到后来沟沿被甲鱼爬得没有了。
怎么办呢?2013年清溪鳖业再次调整甲鱼池的位置与设施,在田块中间部位按稻田面积与甲鱼数量比例挖了两只大甲鱼池,甲鱼池的边沿浇了水泥混凝土,这样甲鱼就不会将沟沿爬没了。将甲鱼养在这两个池中,水稻长虫子的时候,就将甲鱼池灌满水,甲鱼就顺水游出池子,到稻田里来吃虫子,与水稻共生;待到要收割水稻时,开始烤田,甲鱼怕干就会往有凉水的池子里钻,一钻进去,水位降低,甲鱼就爬不出来了,便于集中“抓捕归案”。
“这样一来,既能够不影响甲鱼的品质,水稻的长势,又能够不对甲鱼池产生破坏。”王根连说,明年,还将做一次稻鳖共生甲鱼池的改良试验,争取让甲鱼水稻过得更好。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