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东海还有多少鱼?导致近海“无鱼可渔”的原因是什么?浙江海洋学院8名学生用了两年时间做了一个“高端大气”的调研《近海无“渔”的困境与思考——基于舟山渔场杭州湾口鱼类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研究》。日前,这一研究还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11月10日,项目组成员余求妹在舟山图书馆举行了一次报告会,与大众分享他们两年的调研成果。
东海鱼仓已今非昔比
余求妹是福建人,三年前来舟山求学,同学们都很羡慕他,以为他从此可大饱口福,天天吃海鲜。“当时我自己也这么认为。可到了舟山才发现,原来食堂里的鱼并不多,价格也不便宜,外面餐馆里一盘鱼的售价更高达几百元钱……”余求妹说。
其实,浙江海洋学院很多学生来舟山之前都抱有与余求妹一样的想法,到了舟山才发现现实与想像大不相同。赫赫有名的“东海鱼仓”还有多少鱼?这让余求妹们很疑惑。
2011年起,余求妹与谢旭、闫丽娜等5名同学开始研究东海的渔业资源,一年后队员增加到8名。大家通过收集资料、开展社会问卷调查、走访典型人物、出海捕捞、实验室分析等方式,研究东海渔业发展现状及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那时,我们经常整夜整夜地泡在指导老师的办公室里。”余求妹说。
起初大家只知道渔业资源日渐衰退,投入研究后才发现,资源衰竭之快比大家预想的更严重。队员们走访时,有老渔民告诉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岱衢洋一带的海边人家,春季时常可看到成群结队的鱼儿随着涨潮蜂拥而至,密密麻麻,潮水一退,许多来不及随潮而退的大黄鱼就搁浅在沙滩上,随手到海边的下风处就能捞到。可现在呢?别说大黄鱼难觅踪迹,带鱼、小黄鱼之类的经济鱼类也越来越少。
2012年春秋两季,项目组曾两次租用单拖网渔船到舟山渔场杭州湾口捕捞,共设置13个调查站位,每个站位拖曳约1小时,对每个站位拖网的渔获物全部取样,带回实验室分析与鉴定,对主要经济鱼类进行生物学测定。从捕捞实验看,调查海域春季的优势鱼种有晴尾蝌蚪鰕虎鱼、刀鲚和棘头梅童鱼等,秋季则为龙头鱼、刀鲚和棘头梅童鱼等;常见鱼种春季有花鲈、短吻红舌鳎、黄鳍东方鲀和鳀等,秋季则有睛尾蝌蚪鰕虎鱼、狼牙鳗鰕虎鱼和白姑鱼等。
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渔业资源
余求妹说,以前若队员们看到今年这样梭子蟹旺发的现象,一定会为渔民兄弟们开心,如今心中却更多的是隐忧。“这是大自然发出的一个信号,近年来,由于捕捞过度,海里的大型鱼类越来越罕见,幼蟹、软壳蟹的生存威胁小了,成活率高了。这正是我们报告中提到的‘渔获物组成发生很大变化’,即经济价值高的、个体大的、年龄结构复杂的和在生态系统中营养层次高的类群,逐渐被经济价值低的、个体小的、年龄结构简单的和营养层次低的类群所替代。”
历时两年的研究,让这8名学生发现,目前舟山渔场的许多传统渔业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出现主要捕捞对象替代频繁,生物品种明显减少,渔业资源量不断下降的现象。余求妹说:“海里捕捞上来的鱼类从大规格、高价值种类向小规格、低价值种类转变;从底层种类和肉食性的上层种类向浮游生物食性的上层种类转变;从成熟个体向不成熟个体转变。过去捕捞上来的群体一般是高龄鱼占40%~50%(2~3龄),中龄鱼占30%~40%,低龄鱼只占10~30%,而现在明显低龄化。以浙江为例,除了带鱼以外,像乌贼、大黄花鱼等历史上的主要捕捞对象如今早已不占主要角色了。而某些新开发的种类,例如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发的马面鲀,一旦进入商业捕捞阶段,其群体很快就表现出衰退的迹象。
那么,余求妹们花费两年时间做的这个调研报告,究竟有多大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余求妹说:“我们的调研或许谈不上有多高的学术价值,但我们希望能以此感召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海洋,珍惜海洋,并且自觉地传播保护渔业资源的相关知识。渔业资源衰退现象需要引起社会足够广泛的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